熱門:

2017年11月20日

沈旭暉 國際學海迷津

兩韓統一 還可能嗎?

南北韓統一,對上一代人來說,曾是真正可追求的夢想。即使是10多年前,我們也曾見證南韓總統金大中推動「陽光政策」,兩韓運動員在2000年悉尼奧運開幕禮共同入場,彷彿兩韓統一夢出現了一線曙光。

不過,隨着北韓不斷核試、試射導彈,兩韓關係大幅惡化;同時,南韓經濟騰飛,新一代大多都失去談統一的誘因,情願永遠這樣分治下去。然而,兩韓統一與否,其實不容自己決定:只要北韓金氏政權崩潰,問題就變成現實。究竟一個統一的「大韓國」,會否成為東北亞強國,又會面對怎樣的挑戰?

兩韓分治後,各方也曾認真思考不同的統一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來自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韓裔朝鮮問題專家Victor Cha,他早前一度成為特朗普任命駐南韓大使的熱門人選。

五個階段 愈走愈遠

Victor Cha曾為「兩韓統一論」歸納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兩韓分治初期,南北韓競逐合法性,堅持自己才是「真.韓國」,雙方意識形態之爭明顯,北韓尋求在南韓推動革命、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南韓亦沒放棄通過資本主義擴張,把北韓「吸納」。但與此同時,兩韓領導人亦逐漸正視對方已存在的事實,開始提出較具體的方案促進統一,如金日成於1980年提出「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主張,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和兩個政府」方式變成「一國」,有點像中國的「一國兩制」。1989年,南韓總統盧泰愚則提出「民族共同體」,以自由、和平、民主為原則實現統一,但對主權問題則予以相對模糊化處理。

第二階段:上年紀九十年代初,兩韓逐漸意識到統一是困難和危險的。當時蘇聯解體,是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稱為「歷史終結」(The End of History)的年代,南韓經濟改革取得一定成就,北韓難重拾六七十年代的經濟表現,兩韓實力日漸拉遠,南韓開始擔心金氏政權倒台或戰爭引發的「硬着陸」統一,會拖垮本身經濟。這憂慮在1993年北韓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後更嚴重。

第三階段:南韓金大中推動「陽光政策」,希望在與北韓建立互信的基礎下,尋求「軟着陸」統一,結果兩韓關係一度改善。自此「統一」的目標,不再如當年雙方力求迅速消滅對方,而變成一個更虛無縹緲的願景,但也因此失去民族主義的感召,起碼在南方,難以吸引新一代支持者。

第四階段:李明博當選南韓總統,強調外交的務實主義,把「統一政策」演繹為「作好北韓政權可能隨時瓦解的準備」,也就是被動的、回應式的,而不再針對北韓進行太多主動宣傳的動作。

第五階段:朴槿惠當選南韓總統,經濟急速起飛,她也把兩韓統一視為對朝鮮半島、區內的「幸福」,是一種世代機遇,因而再次加強了意識形態宣傳。但這政策面對金正恩執政的北韓,被高度不信任,北韓也把朴槿惠的統一宣傳視為高度挑釁。這情況於文在寅上台後仍然持續,他未有如金大中提出具體方案,目前官方說法是先促成兩韓「經濟統一」,然後是「政治與軍事統一」,亦再三強調不尋求「非自然的統一」,不會把北韓吸收到南韓。

處理危機 變成關鍵

由此可見,今天認真推動兩韓統一的人已經不多,統一不再是頭號目標,只是在危機處理中需要防微杜漸的課題。帶來這個改變的關鍵,除了兩韓這些年來的各自發展,也包括外部帶來的啟示,例如筆者曾多次介紹的《南北韓,統一必亡》一書,就以兩德統一的經驗,作為兩韓統一的範例,並集中討論「同血源是否就是同族群」的問題。

該書的作者朴成祚認為,兩韓到了今天已可算是不同族群,不能感情用事地強行統一。連兩德統一後,東西部經濟發展也長期失衡、德國人身份認同也出現危機,假如實力遠不如東德的北韓「被統一」,只會把南韓也拖垮。雖然這本書的立論背景出現在10多年前,此後德國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但那更多是受惠於德國對歐羅區的控制,而不是兩德統一本身。南韓沒有這樣的機遇,要東施效顰,只會令國內精英擔心。

至於兩韓是否依然有「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這問題似亦可思考。國際關係學者基斯克(Virginie Grzelczyk)認為,兩韓政府雖然口中都說促進統一,也有種種冠冕堂皇的政策,但其實都在刻意使兩地人民有不同的身份認同,這與東西德的德意志認同頗不一樣。

兩韓分治至今,已是兩三代人的事,當年離散的家屬已傳至兒孫輩,他們之間既沒有感情,也分別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政體內成長,早已形同陌路。南韓的反共教育、《國安法》不但防止國民認同北韓,也不希望國民同情北韓人民;北韓則反覆強調自己定義的「人民」作為舉國體制、「主體思想」的基石,根本沒有能力把接受北韓教育以外的任何「人民」,融化進這個體制之內。

此刻全球民主退潮,假如兩韓統一,北韓人民生活沒有改善、既得利益者失去國家保護,面對南方的直接競爭,可能連南韓本身對民主的認同也受衝擊。此外,政治學者Shang E. Ha與Seung-Jin Jang研究亦發現,「一個民族、兩個國家」的想法,在南韓已經基本不存在;基於「大韓民族主義」追求統一,已經是上一代人的往事。

北韓自保 最佳計算

不過,退一萬步,假如兩韓真的統一,整個區域形勢卻又可能存在大量變數,令不少人依然有所憧憬。

高盛曾於2009年預測,假如兩韓統一而沒有日本那麼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經濟實力將於30至40年內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的亞洲經濟大國。高盛的樂觀想法有一個前設:韓國統一後,能有效控制人口流動,也未計算可能出現的難民潮,所以未免是一廂情願。但南韓近年經濟畢竟勢頭強勁,如統一後釋放出大量北方的低廉勞動力,應有正面影響;就像德國在共產陣營崩潰後,吸納了大量來自東歐的廉價勞動力一樣。同時,北方的基礎建設必須改建,以求與南方接軌,這個過程可以吸引大量海外投資,也可以令「大韓國」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基建的重要支點,正是有危有機。

至於在戰略層面,雖然南韓主流政客口中都追求朝鮮半島無核化,但北韓核武發展已經成熟,一旦兩韓和平統一,有了經濟實力、又有了核武,話語權就全然不同。即使新政權真的放棄核武,過程也可能相當漫長,足以成為對外談判的籌碼,就像昔日哈薩克獨立後,以此換取國際社會援助一樣。

統一後的韓國,假如得到與日本平起平坐的資格,也會成為各方拉攏的對象,倒向中方可以令美國失去軍事基地,倒向美方則會令中國邊境承受沉重壓力。

由於變數這麼大,沒有一方、包括南北韓本身,會因為潛在的利益而盲目促成統一。因此,金正恩目前擺出「玉石俱焚」的姿態,把兩韓統一變成「世界危機」,的確是自我保護的最佳計算。

(編者按:沈旭暉最新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