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9日
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香港人十分長壽,2016年,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約81年,女性約87年。香港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以已發展經濟體而言,屬於最長。
隨着人口老化,愈來愈多長者患上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中風等,這些病症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溝通和吞嚥能力,可是卻常常為人忽視。其實,透過適當的護理和訓練,可大大促進他們的康復和健康,讓他們繼續享有具質素和尊嚴的晚年生活。
隨着年齡增長,長者的身體機能都會日漸衰退,不少長者不但缺牙,還會出現吞嚥肌肉協調問題,即肌力變差,吞嚥困難,食物從口腔外漏,經常嗆咳,影響進食,導致營養不良、脫水,甚至肺炎。
本地言語治療師不足
此外,部分長者的說話能力亦受影響,如柏金遜症長者會出現肌肉控制困難,導致減少說話和說話聲量減低;腦退化症長者會混淆時間、地點和人物,完全失去口語表達能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要幫助他們康復,需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言語治療師幫助,他們會提供各項訓練,如肌肉訓練、感知刺激訓練,也會透過改變長者進食習慣,如姿勢、速度和份量等,以提升他們吞嚥和溝通能力。
然而,負責提供這類言語治療服務的言語治療師在香港十分不足。根據資料,2014年,香港約有641位言語治療師在不同機構執業,在醫管局執業的只有82人,資助機構約有259人,私營機構約有227人。
曾有機構就院舍長者的吞嚥狀況進行調查,當中發現約有28%長者不能如常進食,9%須依賴喉管餵食。院舍處理長者吞嚥障礙問題時,一半院舍完全沒有言語治療服務,近四成須依賴公立醫院門診或到診服務,餘下的則有聘請私人執業的言語治療師。完全沒有言語治療服務的院舍中,45%認為需要言語治療服務,他們認為言語治療師能準確評估和治療吞嚥問題,亦能向家屬解釋院友的吞嚥狀況,以及為職員提供專業的在職培訓。
盡快加人手落實規管
由此可見,言語治療服務能有效改善長者的生活。可是,現時言語治療師嚴重不足,根本未能提供足夠的服務照顧長者需要。
為了幫助更多長者改善吞嚥和溝通能力,筆者促請當局重新檢視社區和醫院的言語治療服務需求,增加言語治療師人手,並參考其他國家做法,按服務人次和疾病類型制訂合理的人手指標,作出長遠的人手規劃。
再者,現時言語治療師未有法定規管制度監管其執業和資格,他們大部分只集中在私營機構執業,為了確保服務質素和安全,我與業界多年前已要求當局訂立妥善的規管制度,政府終於到2016年推出認可註冊計劃;但有關計劃仍在進行中,因此,我們認為當局必須投放足夠資源,令有關制度能盡快落實,有效運作,保障市民的利益和健康。
李國麟_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重拾那沉底和錯失的積極自由主義 |
上一篇: | 區議會二次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