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香港樓價冠絕全球,私人住宅樓價連升16個月,市民愈住愈細,已經是人所皆知的事實。近日,連南區也有豪宅改成劏房,以「1劏18」形式出租,最細單位為80呎,月租達7500元,最大的200呎單位月租高達20000元,仍吸引不少大學生和持工作簽證的外籍人士租住。
市建局建屋賺到盡
房屋問題不單影響市民的基本生活,亦降低外籍專才來港工作的意欲,削弱本港競爭力,筆者期望行政長官在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新思維,集中火力處理問題。
上月,我聯同專業議政與特首會面,要求政府正視「住屋權」。「住屋權」在國際層面上,早已定義為基本權利。換句話說,住處不應只局限於有瓦遮頭與否,而要衡量是否符合安全和衞生標準,推動鄰里關係和社區特色,達致「健康住屋」的房屋政策。
可是,現時樓價高企,令約20萬名市民被迫居於劏房單位,但此類樓宇涉及安全隱患和衞生問題,通道狹窄,又有大量雜物阻塞,亦欠缺消防設備,居民遇上危急事故時便難逃生;單位改建後影響通風效果,空氣不流通,公共地方衞生環境惡劣,有損居民健康。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有需要為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衞生和穩定的住所。
首先,筆者已不厭其煩地多次要求政府推出短期措施,以增加供應,解決燃眉之急。除了最近構思的「社區劏房」計劃外,由於本港錄得大量空置工業大廈和校舍,政府何不利用私人分層工業大廈,容許暫時改劃成住宅用途,例如5年至10年、並訂立面積下限和租金上限等條款;至於空置校舍,只要稍作修葺,便可改建成過渡房屋;也應善用舊有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單位,加快重建進度,暫且紓解基層住屋問題。
最近市建局主理的波鞋街重建項目爭議,再次引起公眾質疑該局的定位。市建局作為法定機構,運用公權力收購舊樓,繼而開展市區更新計劃。然而,局方推出的住宅項目,呎價往往直逼豪宅水平,長沙灣新盤平均呎價達17000元,難免予人「賺到盡」的感覺,偏離公眾期望。
翻查《市區重建局條例》,其中一項宗旨為「負責透過進行、鼓勵、推廣及促進市區重建,改善香港的住屋水平及已建設環境」,由此觀之,該局本質上並非着眼利潤最大化,而須考慮社區長遠規劃,提升居民生活質素。
新計劃具技術矛盾
對於近期市建局推出的「過渡性社區房屋」試驗計劃,把安置大廈部分單位給予非牟利機構出租,做法值得肯定,期望政府重新審視市建局的工作定位,強調以社會責任為基礎,例如必須分配一定比例的單位作資助房屋用途,協助各階層市民盡快獲得安居之所。
特首亦透露將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對象為首次置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主要希望協助年輕家庭上樓,定價與市價脫鈎。
按照政府暫時交代的框架,計劃似乎存有一些技術矛盾:
一、首置盤入息上限比居屋高,但售價低於居屋,即收入較高的市民可以更低價錢購買資助房屋,反而收入較低的要購買價格更高的居屋,概念上說不通,亦不是政府所說的「置業楷梯」;
二、計劃針對年輕家庭,讓他們擁有穩定居所,製造向上流的機會,問題是,現時除了年輕人,其他年齡組別市民均面對置業問題,如果只集中處理某一年齡層,那計劃並非全民的「置業階梯」,而是忽略了中年中產的置業需要;
三、現時土地供應匱乏,在預留作興建公屋和居屋的土地外,要額外覓得土地,並非易事,政府於正式推出計劃前,必須審慎處理各項問題。
長遠而言,增加土地供應仍然是最有效應對問題的對策。
大家都知道「香港不是沒有土地,只是缺乏土地的共識」,還望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吸納社會各方意見,包括發展棕地及重新研究填海的可行性,以應付未來的規劃和發展需要。
李國麟_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