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4日
香港人口老化,對醫療服務需求有增無減,在一些特別情況下需求更會驟增,進一步加重公營醫療系統負擔。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今年夏天與去年比較, 公立醫院的住院病人中,65歲以上病人增加24%,80歲以上更增加27%。然而,公營醫療系統無論在床位、人手都很有限情況下,若不把病人分流,每年兩次的流感高峰期逼爆醫院的情況勢必不斷重演;在此情況下,長遠而言,公營醫療系統必會不勝負荷。
要紓緩公院壓力,首先是強化醫社協作,現時的模式較側重疾病管理和復康,參與的主要為醫管局。全面的醫社協作應包含健康管理和促進健康的元素,同時要結合醫療和社區服務兩方面,醫包括醫管局和衞生署,社則包括社會福利署和非政府團體。
全面的醫社協作模式,有助長者的健康管理,減低長者不必要或重複入院,從而減低住院需求。現時不少長者居於院舍,而大部分院舍沒有駐院醫護人員,故此在慢性疾病管理、藥物管理、防感染控制等工作均未必能妥善處理。
由於一般院舍員工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以評估長者的健康狀況和需要,當長者身體出現問題,在沒有充足專業知識處理的情況下,員工只會直接把長者送到急症室求診,間接加重公營醫院的負擔。
延緩衰退過程
有見及此,我們應透過醫社協作,加強各區醫院、普通科門診和長者健康中心與該區安老院舍的聯繫,成立跨專業的外展團隊,當中包括醫生、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等,每周有需要時,到院舍為長者提供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管理、藥物管理、康復治療、心理輔導等,令病情得到控制,減低入院或重複入院的次數。一些病情較輕的長者亦可獲得跨專業團隊的診症和照護,在院舍接受治療,避免到急症室求診。有關跨專業團隊亦可定期評估院舍的防感染控制措施,為院舍員工提供相關訓練,一旦遇上傳染病爆發都能有效控制。
其次,有更多長者是居住家中,他們隨着年紀漸長,身體出現各種衰退,變得體弱、行動不便,往往只能留在家中,若要出外求診或接受各種服務都有困難。若能加強醫社協作,把現時一般家居照顧服務與跨專業醫療外展隊結合,便可為這群健康衰退的長者提供一站式綜合家居照顧服務,例如清潔、膳食、心理輔導、復康運動、轉介服務、家居診症和護理等,這樣便可免去他們定期覆診而舟車勞頓的煩惱。
有了醫社協作,可進一步發展個案管理模式,由專人跟進個別長者的健康狀況和需要,按需要安排服務、監督照顧計劃的執行和評估成效等,為長者度身訂造一套個人化的照顧和護理服務,令長者可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延緩衰退的過程,減低入院的機會。
再者,針對現時公共屋邨人口老化情況日趨嚴重,我們建議引入「房衞社」協作方式,即房署、衞生署和社署協作在屋邨的小社區設立護士診所,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健康諮詢、健康推廣、健康教育等工作;他們可為有需要的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健康護理的建議和資訊,幫助他們及早尋找合適的醫療服務。
香港人口老化速度可能比我們想像快,早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10年後香港會遇上「高齡海嘯」,相信屆時長者對醫療、住院的需求會更加巨大。要紓緩甚至解決人口老化對公營醫療系統,尤其是住院服務所帶來的壓力,「醫社」和「房衞社」協作模式相信是切實可行方法。冀望政府相關部門能衷誠合作,作出規劃,增撥資源、培訓人才,讓醫社協作得以落實,相關服務都能聚焦到位,讓長者受惠,同時減輕醫院負荷。
李國麟 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一種研究型戲劇的可能性 |
上一篇: | 從汪精衞到湯家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