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3月6日

鄭赤琰

林鄭政綱 細說從頭

林鄭月娥參選特首的擬定政綱中,首先提出要把教育和房屋放在首位。在教育部分,她說教育是社會向前發展的最重要元素,期望培育年輕人有擔當、有國家觀念、有香港情懷、有質素。

【教育部分】

為要實現這個教育目標,她看到有必要「全面檢視香港教育制度政策、創造穩定、關懷、有滿足感的教與學環境,亦會重新審視教育資源。」為要具體落實這個教育政綱,她率先表示如果當選,便會立即增加每年50億元經常性教育開支。

【房屋發展部分】

她提出的初步政綱是把置業的希望放在首要工作,辦法是「開發更多土地,以置業主導,以全面、宏觀態度檢視土地來源,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舊區重建、新界『棕地』、郊野公園邊陲、私人發展商土地儲備等。」

讓各方詳細討論

以林鄭在政府工作30多年,面對種種問題與數之不盡的繁複工作,她第一時間要向港人提出的不是完整的政綱,她交代說,完整的政綱要到3月初才能完成,一來她決定參選還不過兩個月,與其急就章地草率行事,不如先把置業與教育問題當成她首要的政綱公布出來。

如此做法的好處是讓廣大市民知道在她心目中會把置業與教育擺在第一位,其次是可讓各界馬上有所回應,在她將政綱最後定稿時,還有時間可採納眾議,何況她也明言在先,要做好置業與教育的工作,她要聆聽民意、廣開言路、集思廣益。

有輿論指她未完稿便拋出政網是不負責任,對選委不尊重,還說政綱細則欠奉……這些指摘未免流於俗套,平日躲在象牙塔、閉門造車的學者,只會「拋書包」,也就看不到林鄭月娥如此做,把首要工作先公諸社會,說明她從港英管治到九七後累積下來的公務經驗,深知什麼才是緊迫而重要的工作,而且也深深從公務體會到,重大決策應循廣泛諮詢,深入民心的重要性。

對香港政府決策程序的諮詢工作有研究的學者,都知道負責決定重大政策的公務員機構,在民選政府欠奉的情況下,他們所推動出來的重大政府工程之所以取得市民普遍認同,皆因公務機構通過民意深入而廣泛的諮詢,最終把利益矛盾的政治減到最低或化於無形,正如前港大教授N.J. Miner所著《香港政府》一書所指︰「平均重大政府決策要花上三五年諮詢,是慣常的事。」

林鄭月娥在政府工作30年,閱歷過「行政吸納政治」(Administration absorbs politics)的經驗,因此,選擇在第一時間告訴大家什麼是她當成重大的工作,至於工作細則則要深入聆聽民意,這才是急民之所急,給民之所需。

事實上,像香港的住屋問題,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五十年代人口急劇上升,房屋早已是供不應求;到1980年期間,人口額外急增37萬,在這期間恰又碰上中國開放經濟之賜,中港經濟旺景一波接一波,政府在房屋問題上已是應接不暇,儘管新界新市鎮大型屋邨不斷發展,也都疲於奔命,照顧到中產卻照顧不到下層。

從木屋搬遷到臨屋再上樓到公屋,過程艱巨,也只能改善住的條件,不能解決住的問題。其中苦衷相信五六十年代住在24小時3班輪流睡覺的世代,與近年睡在劏房一族都會深明,他們的感受真是難與人言。

不過,在資本主義下履行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房地產權,卻給政府帶來土地賣少見少、最後無地起樓的困境,在新加坡,政府可以強行徵用私人地建屋,新加坡能,香港不能,因為新加坡人認同強權政府與其土地強權,港人卻不吃這一套。

夾在這樣的政府工作環境下,林鄭深知要與民爭地,無可能,因此,她在第一稿的政綱中,先交代要地建屋不是從市民手上的土地徵用,甚至連改變人家手上的土地使用權也都迴避,只打算開發新的土地來源,填海成為她的第一選項。

她說香港的重大發展項目都是靠填海取地而來的,她說的也是鐵一般的事實,像港島北區從北角經銅鑼灣、灣仔,再到中環、上環,所有重大的市區建築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八十年代開始興建的沙田市鎮,與九十年代赤鱲角機場與其附屬大型屋邨,也都如此。

為了先發制反對派,她聲明不與民爭地,免得被人無端炒作土地政治矛盾。其次,她還指出,舊城重建、新界「棕地」、郊野公園邊陲,與私人發展商的土地儲備,這四項土地都要經過繁複的民意諮詢,也未必能成事,因此,要在政綱中要求她提供計劃細則,無異是未婚先要求人生男或生女,這也不合民主程序。

何況這四項土地都是「名花有主」,不能強奪。即使如此,實行起來也非無可行。例如「棕地」的形成多為非法轉變農業用地所使然,其中濫用土地與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只要耐心與善意處理,其中涉事最深的鄉議局也會願意配合。至於私人儲地與政府關係也非絕對是「零和」,合作的空間很大,郊野公園邊陲土地也不少,林鄭往這裏動腦筋,是對的選擇。

誠如她所說的,有了土地來源,要紓緩住屋問題,並非空談!

逆轉教育開支比例下降趨勢

說到教育問題,在其首稿政綱中也特別提到要撥出50億元作為教育發展的經常性開支,以數字來看,投入50億元發展教育,並非大事,但是就逆轉過去往下調整的教育開支由25%減落到20%多,往上調整到22%,對教育界來說,不是多少的問題,而是表示林鄭一反過去的心態,從不重視到開始關心,那便值得獻身教育的同仁感到安慰了。

還有,應該令教育界貼心相向的是,林鄭認識到「教育是社會向前發展最重要元素,她要在教育工作上培育年輕人有擔當、有國家觀念、有香港情懷及有質素。」為了要實現這個期望,她答應會全面檢視香港教育制度政策,要創造穩定關懷、有滿足感的教與學的環境。

林鄭這番話正是切中時弊之言。眾所周知,香港自結束港英殖民地歷史以來,教育界成為民心最浮盪的場所,九七後更出現「港獨」以青年學子為尖兵的現象。這不是特區政府視而不見,而是要改變教育界的政治生態環境是個極之艱巨的任務,單靠「國民教育」孤軍直入校園已證明事倍功半。

從世界各地的經驗來看,不論結束殖民地的模式有所不同,但必須進行教育改革卻是從無例外,新加坡正是遭遇到教育是亂源之最,才下定決心徹底改革殖民地留下來的教育,其中第一項改革要務便是「培育年輕人要有國家觀念」,還特別創作國歌國旗叫中小學生天天早上升旗唱國歌,還通過國民服役培育年輕人獻身國家、捍衞國家。

馬來西亞獨立建國後,也在改革教育工作上不遺餘力,獨立前無國家文字也無巫語學校,今天的馬來西亞,馬來文教育已成為國家教育的主流,由小學、中學到大學,完整一套教育系統,也成為建國後發展的動力。

由此可見,林鄭的政綱短短幾句,已觸及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而且懂得從「創造穩定、關懷、有滿足感的教與學環境」入手。主權回歸已快要20年了,也是時候把後殖民地的教育場所好好安撫民心,也是時候培植年輕學子要有國家觀念,不要望西不是、望東也不是,成了不東不西;不是東西的世代,不但對港沒有情懷,在港難以立足,就是走遍世界,不管你落足哪個國家,不對落足地的國家効忠,是絕對無法立足的。由此可說林鄭將發展教育當成她的首要政綱,可說是迎難而上,值得一讚!

鄭赤琰_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