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2月6日

社評 社評

共同市場現雛形 北水長遠做主場

期待已久的「深港通」終於開車,卻未為中港股市沖喜,南向深圳「港股通」淨買入僅八億五千萬元人民幣,少於上海「港股通」淨買入額;北向「滬股通」更見淨賣出,對比「深股通」淨買入二十七億元人民幣,顯現換貨潮。「深港通」首天無驚喜,反映投資者會看大環境,面對眾多不明朗因素,謀定後動無可厚非,相比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細水長流更顯得理性和健康。「滬港通」和「深港通」只是提供通道,如何使用終究由市場決定,按照機制設計,長遠對市場的影響,相信香港會遠較內地彰顯。

在滬深港股市實現互聯互通後,三地已形成一個市值超過七十萬億元的「共同市場」。所謂共同市場,簡單來說就是不同地區之間協議掃除壁壘,讓市場資源自由流通,實現共同發展目標。在股市層面,這些資源便是產品及資金。綜合各方看法,滬深港共同市場未來有兩大使命,一是讓內地愈來愈富裕的民眾在配置資產時有更多選擇;二是讓內地資本市場以一個低成本的平台對外接軌,監管制度和投資習慣更趨國際化。

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早前在一個論壇上提出「主場資金」概念,大意是當某類資金進佔一定比例,便可改變一個市場的交易習慣及估值等。目前經互聯互通進入內地的境外資金,相比內地股市市值及交投,顯得微不足道,加上有每日額度限制,相信暫不會押下重注,未有力量改變內地市場習慣。相對而言,南下資金佔港股交投比例大得多,有內地券商估計當增至三成以上,便可發揮「主場資金」威力,促使港股的投資風格或喜好產生較明顯改變。內地常見的大資本炒作,即是以大量資金集中控盤,把一隻股票炒高幾倍甚至幾十倍,說不定會經常出現,港股A股化恐在所難免。

滬深港股市成為共同市場,在全國一盤棋的考量下,港股自然要與滬深股市一併規劃,比起投資習慣,政策層面的影響更大。內地股市的角色從來不單純,一方面要配合國策照顧企業直接融資,同時又要為民眾創造財產性收入,更要與其他資產市場例如房地產競奪資金,屢現「蹺蹺板效應」。還有內地的滙率及資本等政策,未來除了繼續左右內地股市表現之外,在互聯互通下對港股資金流向的影響將更為直接。

在「深港通」啟動前,內地正全力堵截資本外逃以紓緩人民幣貶值壓力,因此不少內地券商表示不會刻意催谷「港股通」,免得惹麻煩。雖然「港股通」屬封閉式設計,理論上不會發生資本外逃,但南下買港股在形式上亦算資本流出,而且要兌換港元,對人民幣難免構成壓力,加上很多內地券商宣傳買港股是抵禦人民幣貶值的資產配置,故此按目前的環境,北水南下買港股恐怕暫難大旺。

不過,正所謂有危便有機,內地對資本流動有顧慮,以互聯互通作為平台,既容易監管,風險亦可控,反而釋出更多發揮空間,除了可連接股票市場,只要照辦煮碗,同樣可應用於其他金融資產上。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早已說過,下一步新股上市、股指期貨等衍生工具也可互聯互通,將來還可以把層面擴大至債券、貨幣及商品等資產。就在上星期,金融發展局便率先發表報告,倡議在互聯互通基礎上設立中港「債券通」,讓兩地投資者直接買賣對方市場的債券。

從港交所發展互聯互通機制的思路可見,未來會更着重滿足北水南下的需要,擔當內地資金配置海外資產的門戶;而選擇這方向也是順理成章的,畢竟內地市場從相對封閉走向開放,資金走出去的衝動應大於外資投資內地的需求。況且隨着內地逐步開放資本賬,將來外資不一定要經過香港,若香港成功變身為內地投資海外的金融門戶,相信有利於保持獨特性和競爭力。當然,更多內資流入以香港為主場,流動性增加,金融資產價值出現重估,市場波動勢必益趨頻繁,而且市場形態亦將大不相同,本港投資者看來需要適應而非抗拒這看似無可逆轉的變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