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1月30日

王于漸 大講堂

美國經濟增長的盛衰

為何特朗普、桑德斯這兩個美國主流政壇局外人,竟能為2016年總統大選定調,其一甚至成為是次競逐的大贏家?特朗普成為候任總統,不但令各界大感錯愕,更大出民調機構意料之外,部分原因是由於1970年以後的美國經濟停滯不前及1980年以後收入與財富不均之勢愈盛之故。

以下兩冊近年出版的經濟史書,對這兩大趨勢論之甚詳,一是2014年皮凱提(Thomas Piketty)所著《21世紀資本主義》(Capitalism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指出美國收入與財富不均的差距自1930年後漸減,而於1980年以後又再回升;另一本是2016年Robert J. Gordon所著的《美國經濟增長的漲落潮》(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書中闡釋美國勞動生產力曾在1920至1970年的半個世紀內攀上高峰,但1970至2014年則大幅回落,期間縱有資訊科技變革,亦無補於事。

增長潮漲潮落

1920至1970年期間,美國勞動生產力每年錄得2.82%增長率【圖1】,在此前後時期每年則分別僅得1.5%和1.62%,主要原因在於包括創新與技術轉變的「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資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有助提升工人每個工時的產出亦即勞動生產力。

仔細一看,近年美國勞動生產力增長特別緩慢:1950及1960年代快速增長,錄得超過2%的增長率,1970年代至1994年間放緩,其後至2004年間受資訊科技及電腦、互聯網發展提升工作效率的影響,復又回升至超過2%,之後增長又顯著減慢【圖2】。但資訊科技革命為時短暫,勞動生產力增幅由2004至2014的10年間下跌至0.5%。

Robert Gordon在書中指出,某些年代的經濟增長會特別迅速。在人類歷史中,1770年以前一直毫無經濟增長可言;踏入19世紀,在1870年之前,全球經濟一直只作緩慢增長;從1870至1970年,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的劃時代期間,世界經濟顯著增長,無論職業場所或家居的工作環境均大為改善,經濟增幅實屬史無前例,不少美國人的生活與健康狀況均顯著提升。

1870至1970年間的經濟革命的確獨一無二,皆因各式各樣創新發明都可一不可再,仗賴電力和內燃機這兩項首要發明,電力、食水、安全排污、暖氣及煮食設施,以至後來的電話設備,經過系統化後,服務供應隨之穩定。此等現代設施更令大部分美國人從此告別勞力生涯,從農場遷往城市及市郊地區,得享較佳生活環境。

劃時代世紀的種種發明,對改善美國食品的產量和質量,以至家居生活的舒適程度一一大有幫助;同樣,工作亦遠較以往輕鬆和安全。至於汽車的發明和普及,可說是交通發展上的革命性創舉。電影、電台及電視廣播相繼出現,隨之徹底改變大眾娛樂的形式。期間公共衞生和人類預期壽命大為改善,嬰兒夭折率銳減(主要因為有潔淨食水供應),種種具傳染性的致命疾病幾近絕跡,預期人均壽命由45歲,跳升至72歲。

Gordon對以上各種變化詳加縷述,呈現出壯觀的圖譜,堪稱人類史上偉大、造福人類的極致發展。自1970年以後,由於發展過度聚焦於大眾娛樂、通訊以及資訊收集、處理等範疇,經濟增長轉趨緩慢,以致期間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儘管成績斐然,但亦叫人頗感失望。期間不少經濟活動往往但求從互聯網及網絡革命中分一杯羮,只顧眼前利益,至於其他方面的生產方法,卻少有改善。

Gordon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始於1960年的數碼新發明,如電腦主機、個人電腦、互聯網、流動電話等)的種種新科技,只能略為改進人類生活,而未能產生根本性的改變。現今生產力提升速率放緩,正反映了從巨變時代步入微調時期。

Gordon在結論中就預料美國在可見將來難望有重大突破。他續指出,研究美國將來的經濟進展,並非只看創新,而必須同時探討阻礙增長的逆風,也就是不均惡化、中小教育不足、人口老化及所引起的政府負擔增長等。

創新成效成疑

近期相關研究顯示,創辦5年或以下的企業佔全面就業的比率,由1982年的19.2%下跌至2011年的10.7%,減幅近半。由初創企業及新公司引入最佳實務科技和方法,透過改良昔日低生產力的經營模式,以提升生產力的「創造性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式發展步伐,近年顯然已大為減慢。

商業投資淨值銳減,同樣有損生產力增長,反過來說,這也可能是創新效應減弱所觸發的結果。企業有充裕現金可供投資,但寧願用作回購股份,皆因在生產力增長疲弱的大前提下,難覓適當投資門路。

當前經濟生產力表現如此不濟,Gordon書中所描述從1920至1970年,民生因經濟急劇擴展而不斷改善的好景實難以重現,難怪美國民怨日深。美國人意識到自己的經濟狀況難望如父母輩或祖父母輩般安穩,更擔心下一代亦難以擺脫這困境,對於經濟發展呆滯的不滿情緒,在2016年總統大選中無疑表露無遺。

目前美國男性的實質入息中位數低於1969年,經通脹調整後的家庭入息中位數亦較1999年為低,而且一直未見起色,經濟下滑一浪接一浪,與Gordon書中描述的美國劃時代盛世願景相去愈遠,失望情緒令社會上傾向於民粹政治的信徒日眾。

經濟發展停滯與收入不均造成的政治積怨,正是特朗普和桑德斯兩大民粹主義者在總統大選中的籌碼;兩人從民憤所取得的支持,將成為長時間存在於美國社會的一股勢力。

當前的經濟困境,不能完全歸咎於生產力增長不足,甚或收入不均。始終科技發展停滯不前的確是嚴重問題。中期以至長期而言,只要經濟增長率略見起色,也足以大為改善美國民生。若經濟每年增長1% ,大約70年可使平均收入倍增;若增長達3%,更可每23年令平均收入倍增,可見經濟增長對改善民生的重大建樹。

若說20世紀上半葉經濟蓬勃發展,形成了民間對經濟增長的樂觀情緒與信念,那麼,近數十年來生產力大為放緩之勢,就造成了一個充積着民怨與絕望的年代。

Gordon對美國科技發展前景的悲觀論調曾受反駁,對方所提理據充分,包括以下兩方面:

①Gordon忽略了基因組編、納米科技、神經科技、精神病治療、不致成癮兼藥效顯著的鎮痛劑、用作醫療監察及診斷的改裝智能手機、可取代枯燥且重複工種的智能軟件等近期突破的發展潛力。

②Gordon縱能着眼於美國面對的人口趨勢挑戰,卻未有考慮到當今之世,由於世界政治和經濟自由較前普及,能夠在推動全球創新方面作出貢獻的專才也愈來愈多(例如來自中國)。科學界從業人員既較以往為多,科學研究範疇亦較以前廣闊。極有理由對未來發展感到樂觀。無論在美國抑或世界各地,科技創新並未止步。

對數碼科技不以為然的經濟學家,不止Gordon一人。美國George Mason大學經濟學教授Tyler Cowen率先提出警告,謂應用程式與社交媒體對經濟的影響極為有限,惟其論調相對溫和,只認為科技的未來發展根本無法預知,未有賴以確定為樂觀抑或悲觀的實據。

科技突破停滯

論者對Gordon一書最大保留之處,在於他竟深信能預測未來的經濟和生產力增長率。事實上,以往科技創新每多突如其來;不少人能夠預計汽車、太空船、機械人的誕生,但鮮有人預見X光、收音機、激光、超導體、核能、量子力學、晶體管等發明。

鑑於經濟增長與科技發展從來並非一帆風順,在利用電腦改善人類福祉的過程中,亦免不了障礙重重。《美國經濟增長的漲落潮》一書足以警醒世人,美國經濟經歷過長期放緩及重大政治後果,頹勢實由科技發展停滯所致。

參考文獻:

Tyler Cowen, The Great Stagnation, Dutton, 2011.

Robert J Gordon,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The U.S. Standard of Living Since the Civil Wa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Thomas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elknap Press, 2014.

王于漸_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及黃乾亨黃英豪政治經濟學教授

要重溫王于漸教授文章中英文版,可登入信報網站:www.hkej.com或以下網址:www.wangyujian.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