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1月21日

蕭超杰 文化論政

建立身份認同從香港普及文化開始

過去一個多月,香港社會面對中國人大的釋法,立法會議員宣誓面對政府司法覆核的判決,背後潛藏不知是真是假的港獨問題;當然,有人會表示「支那」一詞帶有侮辱成分,傷害國家人民的感情。

中史科與中國人身份認同

本人無意討論當中孰真孰假,即使討論,亦無這份能力討論。然而,支持或反對港獨也好,其背後的一個重要課題便是身份認同問題;說得準確一點,便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在當下香港社會年輕一輩的認受性問題。

與此課題有着十分密切關係的議題,便是中學教育的中國歷史科改革,當中有人認為現時港獨思潮的形成,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歸咎於2001年中學課程改革後,不少初中課程取消中國歷史科獨立成科,減少年輕人對中國的認識,以致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減少。

現時課程發展議會下的專責委員會,正就中學中國歷史科進行相關改革的研究,這一次中學中國歷史科改革的一個比較多人關心的部分,就是要求中學中國歷史科於初中課程獨立成科;更有聲音表示在高中課程把中國歷史科定為必修科,從中建立新一代年輕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

究竟有多少人曾經了解中學中國歷史科是學習什麼呢?其學習的目標又是什麼呢?再進一步的問題是,這與香港學生又有什麼關係呢?現在便從教育局就修訂中國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的諮詢文件中作出了解,有關文件就初中課程的中國歷史科提出了解三項課程宗旨和五項課程的目標。

從初中中國歷史科三項課程宗旨的第一項及五項課程目標的第五項,分別這樣列出:「認識中國重要歷史事件、人物事跡、民族發展及社會文化面貌,以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透過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科技發明的認識,了解及欣賞中華文化兼容並包、開拓創新的精神,並能尊重及關懷不同的文化與承傳。」

可以發現,這次初中中國歷史科改革是從文化層面着手,加入文化史的部分。與此同時,從第四項課程目標中,這樣寫:「通過對香港重要史事的認識,了解香港過去發展的歷程、及與國家的關係,加強對社會、國家的歸屬感。」此則着重中港歷史之間的互動關係。

筆者想提出一個觀察,很多時在香港談及身份認同時,不論年齡、層級和政治取向,往往把中國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置於一個二元對立的位置。筆者認為,從中學中國歷史科改革的諮詢文件中,把香港歷史與中國歷史置於一個互動的關係,或可減少這種身份認同的衝突。

中港普及文化的互動關係

筆者認為,了解中國5000年的歷史發展和演變,對於認識中國歷史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建立身份認同更重要的是,要透過普及文化。若要減少中國人與香港人之間的身份認同衝突,更應透過了解香港的普及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關係,由文化身份認同(cultural identity)着手。

就如國語時代曲在中國的流行和發展,如何影響當時香港的音樂文化,以及對香港日後的粵語流行曲產生何種影響;又如電影方面,邵氏為何從中國走來香港發展電影,對香港當時的電影文化產生如何的影響(如武俠片等),到日後進軍電視業界,如何改變當時香港的電視業,對普及文化和身份認同造成的影響。

這些普及文化史,相信對中學生更具吸引性,亦不失中港之間的互動,遠比現在學習的中國歷史科有趣得多,亦可能從了解這些中港普及文化發展的關係,能夠減少中國人與香港人身份認同二元對立的衝突。

已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提出文明衝突論,指當代社會不同文化之間會產生衝突。筆者希望這次中學中國歷史改革,可多些了解中港普及文化之間的關係,減少兩者之間的不必要衝突。

蕭超杰_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畢業生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