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3日
日前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一次民意調查,內容顯示,有17%受訪者贊成香港獨立,受訪者愈年輕亦愈有支持港獨的傾向,其中15至24歲的群組,有近四成(39.5%)表示支持港獨。
結果公布,社會一片嘩然,因為完全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由前年底港大學生會會刊《學苑》鼓吹港獨開始,不到兩年時間,港獨居然得到這麼多人支持,按此速度發展和蔓延,不出幾年,「一國兩制」豈非徹底泡湯?然而,由於此項民調是由「看似中立」的中文大學調查中心做出,許多人不得不信以為真。
但民調同時公布,對港獨未來是否可能發生,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6%的人表示可能發生,絕大多數人表示港獨不可能發生。既然覺得不可能,怎麼會表示支持港獨?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唯一的解釋是,此項民調反映「一時的情緒發洩」多於反映真實的立場。抑或,這項民調本身就是為鼓吹港獨度身訂造!
無論如何,這是一次極度偏離事實的民調,但由於社會對此沒有正確的分析和認識,以致所產生對港獨的煽動和誘導效應巨大而深遠,如現下立法會選舉對持有港獨立場候選人的爭議;9月選舉後立法會內部和社會上對港獨的言論和行為等等,都與這次的民調結果息息相關。
一項民調,竟能產生如此巨大的負面影響,這在過去確實不可思議,但經歷過英國「脫歐公投」的前車之鑑,事實證明民調的無比威力。公投相當於一個憲法賦予合法性的大型民調,它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命運!許多英國人事後表示自己只是為了「發洩情緒」、「好玩」、「覺得不可能才投票贊成」,這與本次港獨民調「明知不可能而支持獨立」的「逆反心理」如出一轍。但結果一出,無可挽回。
世界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民意調查,為要了解民情民意以制訂政策措施或作為科學統計研究,民調具有不可或缺的現實意義和功用,但民調也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好有益社會,運用不好會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弊端。例如在台灣,民調被形容為「多如牛毛」、「表面中立其實各取所需」。許多民調都成為宣傳、誘導或攻擊對手的工具。不少大學和傳媒也各自做民調,但結果大相逕庭,所謂「大家都做民調,只是各吹各調」,民調逐漸偏離正面功能而淪為政治工具。因此,在西方國家對民調都有成熟的法律規範。
一、在做民調前,應該設定該項民調的目的,從而決定調查對象、調查方式及結果是否公開;二、問題的設計極為重要,不同問題可以得出不同結果,因此問題設計要公正、專業、避免誘導;三、對數據分析必須客觀專業,避免人為因素和誤差;四、對民調結果的演繹,絕不應由政治立場鮮明的人或組織加以分析和解讀,否則便失去其中立性和公信力,淪為政治工具。
必須強調的是,民調,尤其是標榜中立客觀的民調,是社會的公器,不能任意而為,它們負有社會的義務和法律的責任。民調也是一種言論和觀點的宣示和表述,必須遵守言論自由的權利規範。正如《世界人權宣言》及《國際人權法》指出的:「這些權利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行使時必須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確保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不受影響」。
港獨既然不是香港前途的選項,今後港獨議題的民調應否做?怎樣做?是否觸犯「國家安全」和《基本法》,值得社會廣泛討論,取得共識。
吳歷山 香江智滙主席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一帶一路六點政治風險 |
上一篇: | 由禁港獨分子參選看法治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