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7月30日

許為天

教育2.1已回應現實?

7月初,特區成立時的教育領頭人梁錦松再度領導教育界精英,滙聚「教育2.1」。其實,早於去年11月,他在津貼小學議會周年大會上已發表「近期對香港教育的一些思考」;當時,朋友傳來他的演講ppt:大數據加上大趨勢,得出T形世代人才的培養,也是世紀初教育藍圖的更新版,難怪組織稱作「教育2.1」。

由1997年回歸至2000年的教改,既應全世界的教改浪潮,也結合回歸祖國當家作主的熱忱。一句「世界變了,教育制度非變不可」,最終成就了全球教育史中系統性改革的典型例子。由2000年暑假前一聲「廢除升中學能測驗」,以至今年暑假第一批DSE考生經4年大學畢業了。

這16年內,香港教育制度、課程及評核均經歷史無前例的大改變,這些改變大都是以當時梁錦松為首的團隊策劃和執行。如果這些策劃是成功的,又怎會再來一個「教育2.1」;但如果這些策劃是不太成功,舊酒新瓶的「教育2.1」,又有什麼效用呢?

2000年教改火紅年代時,筆者被借調至教育署擔任輔助決策組成員,有幸參與不同層次的教改聚會,其中一場便是梁錦松與教改核心團隊的集思會。聚會中,梁先生慷慨陳詞,確實貼近當年全球教改脈搏,也回應大家對特區安定繁榮發展的宏願。Think BIG是全球教改起動時的必然,然而世界各地,有因政治問題、有因專業制衡等等的原因,此等教育宏願大多數會化成現況的修訂版。如果以中國歷史來作比喻,就是晚清時的革命派與改良派,其他地方多是由革命轉成改良;而香港則是革命到底。

例如教改第一炮的「廢除升中學能測驗」,同時也把升中派位組別從5組減為3組,正面道理是減少標籤、接受多元;但學校當時面對的是學習差異、顧此失彼。不論正面負面,現實是政策果斷執行,更是配合了後期的中學學制改革。

情況是,如果仍然是保留5個組別,收第五組別學生的中學如何可以應付全民應考的高中課程呢?如果要另外為此等中學設另一課程,如何作統一評核、學習水平的確認、升學出路及銜接等,都是不利於新學制的推展。所以,減成3組後,連第三組別的學生也可懷有「升大學」的目標,「條條大路通羅馬」。在「教育2.1」的調查中,71%學生回應學習的目的是「入大學」,便證實教改後家長與學生對升讀大學願望的提升。

不過,「升大學」願望提升卻遇上香港的大學資助阻礙,受資助的大學學額在這十多年沒有增加。再深一個層次的是,本港高增值的行業人口未有顯著增加,這便影響到大學生的畢業前景。原意是在特區成立後,數碼港、中藥港、科技港等的發展都會增加高增值行業人口,這也配合了六成大專學習的教育藍圖。

可惜的是,六成大專學習很快便超額完成,再加上全民6年中學的升學期望,到頭來卻沒有相應的就業及發展,也便是教改理想最終「離地」的結果。

在「教育2.1」的四大建議中,卻仍然提出「增加專上教育資助」,這當然可以解決現時大眾的升學期望,但亦同時增加人力規劃上「學無所用」的矛盾。再重新檢閱這十多年的教改,關鍵在於新高中改制時忽視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滯後,強行把3 + 2 + 2的中學學制改成中學6年制。因為一讀讀6年,致令小學家長和學生對升讀名牌中學的動力顯著提升,再加上名校轉為直資可以先行收生,對小學的學習生態影響至深。

另一方面,在6年中學教育內學校要全盤照顧各類型學生的發展成長,有的可以是Band 3入學,穩步向上而有機會入大學;另一批可以同是Band 3入學,最終還是26個英文字母串不來的,學校對學習差異的照顧捉襟見肘。如此,在中等學習階段未有作適當分流,因材施教,既浪費了教學資源,也令很多學生和家長有不切實際的升學期望。

這些是以前教改種下的惡果,「教育2.1」未有面對而奢談T形人才的培養,也令筆者有「何不食肉糜」之嘆。

許為天  浸會大學教育學系首席講師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