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19日

管理新思維

數碼生活的演進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聯席主任)

主持:陳志輝、程潔明

嘉賓:陳崇偉(埃森哲數字服務董事總經理)

 

陳 陳志輝  程 程潔明  偉 陳崇偉

 

陳:我最初了解數碼世界時,大概是20多年前,看了一本叫Digitization的書。可是現在你們流行談digitilization,就多了li兩個字母,那是否反映了數碼世界的演變?

偉:那要談一談歷史。不論中國還是德國,現在都流行談工業革命4.0。1.0的主角是蒸汽機,2.0的要角是電力,它們都先後顛覆了工商業。3.0是70年代出現的個人電腦,公司開始以電腦取代部分人手工序,原本的模擬數據亦陸續改為數碼,這就是教授當年所讀到的digitization。

陳:是的,digit就是數字:0與1,電腦運算便是運用這兩個數字。

偉:雖然當時IT大幅提升了生產力,但仍不是主流,只是輔助角色,用以支援法律、教育、工程等各個界別做得更好。工業革命4.0談的仍是科技,但分別就在於IT已由輔助變為主流,它已深入民心,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身邊的手機。它會不斷改進我們的生活,令我們更感便利。

深入民心滲透生活細節

陳:3.0着重的是電腦,講求的是運算準確和快捷,企業開始追求「電腦化」。時至今日的4.0,不少人每天起來,首先就是打開手機,看看有沒有人傳送新的照片,然後你又回覆某人的提問,主角已不再是電腦。同時,4.0將更貼民心,也更貼民生。以前你恨不得有孫悟空的觔斗雲,去十萬八千里外看看自己的孫兒。但現在在手機上就可以互相見面,這就是digitilization的時代。

偉:是的,這是作為消費者的體驗。對於企業而言,他們就要思考怎樣轉型,才能迎合消費者?舊有的產品或模式,是否就足以提供4.0的體驗?絕對不行。中國現時流行的「互聯網+」概念,正是各行各業在4.0要邁向的目標。以前企業設計產品時,追求的是售價低、功能好、外觀美,但今天則要更為客戶導向,以顧客體驗作為出發點。

程:數碼化的確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否各行各業都能應用呢?我們總不能為數碼而數碼吧。

偉:其實每個行業都能應用,有時只視乎該行業的取態是創新還是保守,以及看那個顛覆的浪潮是否已席捲該行業。有些板塊比較早就受到衝擊,尤其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但在食物鏈較後端的公司,也會開始感受到壓力。物流也好,製造也好,甚至是漁農礦等最原始的第一產業,也開始受數碼化影響了。那是一種骨牌效應,面向消費者的企業如零售、餐飲等是第一隻骨牌,在大陸數碼化已是如火如荼。而它們的數碼化要求,則會推動其背後的食品生產商,令它們變成第二隻骨牌,最後一直波及到農產品。

數據分析摸清顧客喜好

陳:在digitilization裏,除了智能手機、社交媒體陸續流行,還有一環值得我們留意──analytics(數據分析)。有許多用人腦所無法解讀的現象,卻因為機器掌握了大量的數據,並加以分析,從而找出現象背後的規律,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可否跟我們分享一些例子?

偉:與手機和社媒不同,Analytics並非新鮮事物,在我90年代於大學修讀工程之時,已有資料斟探(data mining)和資料庫營銷等課堂。只是當年沒有「大數據」之稱,因為數據並沒有這麼海量。那時只能分析企業內部所擁有的數據,但自從手機和社媒爆發,當中產生了很多數據,企業也可以一併收集和分析,變成大數據。

陳:現在的情況是,大家一邊使用手機程式,卻沒有為意其他公司正從中不斷收集數據。企業利用這些數據改善服務,亦在不知不覺中反過來回饋了顧客。

偉:說到analytics,阿里巴巴是個好例子。它在90年代創立時已是一家電商,但和今天的淘寶不同,以前是商業對商業(B2B),例如企業甲想向企業乙採購,過往要透過其他較為轉折的方法,阿里巴巴則提供了一個網上平台,讓他們接洽,這也是阿里巴巴於2007年在香港上市時的主要業務(後來撤銷了在香港上市,改為在美國上市)。那時它有兩個主要平台:1688和AliExpress。前者服務國內市場,後者兼顧海外市場,而且以協助中小企為己任。有了阿里巴巴,中小企做生意的門檻也降低了,較容易互相進行買賣。

陳:這一點大家可能沒有為意,阿里巴巴令不少中小企得以茁壯成長,不然市場上可能只剩下大型企業獨佔巿場。

偉:是的。馬雲從創立公司時就有一個理念:「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以前大型企業可能恃勢凌人,會對小型企業苛索或壓迫。但有了互聯網,每一家公司都多了一個做生意的渠道。

當阿里巴巴的B2B平台已經深入民心,越發純熟,他們就以同一技術,創立B2C與C2C平台,分別就是天貓和淘寶。前者是由企業賣產品給消費者,後者則是消費者之間互相交易。如教授所言,不只大型企業可以運用這些平台,中小企也非常活絡。從前他們要進駐大型商場的確困難重重,電商就幫了他們一把,他們可在天貓跟大型企業公平競爭。

然而早在幾年前,馬雲就說阿里巴巴做的不止是電商,還會開發數據技術。跟在超市購物不同,超市無法獲得顧客的數據,但電商卻知道購物的是誰,以及他的喜好,並能估計你下一步想買的東西。更進一步的是,儘管你仍會在實體店購物,不會純粹光顧淘寶,但他們推出了「支付寶」,只要你使用這個電子錢包,就連你在實體店的消費模式也能掌握。他們知道你光顧了哪家餐館,吃了什麼餐點,花了多少錢等。

這個世界有爸爸,就有媽媽。他們推出了「阿里媽媽」,專門出售數據。他們收集的數據對許多企業來說都非常有用。例如有巧克力公司想進入中國巿場,就不用自行摸索顧客喜好,向阿里媽媽求助就可以了。

陳:不過身為教授總得說幾句中立的說話,當中還是需要注意私隱問題。

能與科網巨擘共榮共存

陳:你們是顧問公司,以你所見,你們的客戶面對數碼化時,有什麼疑慮?

偉:一直以來,顧問被稱為企業醫生,會對客戶的企業進行體檢,看有哪些毛病需要改善,這是其一。但今天不少客戶本身其實已是行業龍頭,然而卻預示到假如不作出改變,就會被巿場顛覆,業務可能會被大型科網企業搶去,他們正面臨東方的騰訊和阿里巴巴,以及西方的Google和Amazon等夾擊,到底可以怎麼辦?他們就帶着這樣一個大問題來找我們。

我們要為他們設想未來的發展路向,制訂相應策略。科網企業雖然已涉足許多業務,但你不一定要跟他們正面競爭,反而可以想想怎樣擁抱他們,善用他們的生態系統。那是一種「刀仔鋸大樹」的策略,有了互聯網,你可以借力打力。例如以前無法接觸海外巿場,今天就可以了。以前收集不到數據,今天可以買回來。

第二條出路則是穩守突擊,在擁抱之餘,還去尋找科網企業的弱項,在這些狹縫裏突圍而出。你總有一些技術可能比他們優勝,尤其是你具有行業的專業知識。科網企業說到底專精的是科技,如果你在金融、零售等行業的知識比他們優勝,他們甚至有可能要找你合作。在科網時代,我們仍是有共榮共存的可能。

 

整理:謝冠東

 

*《管理新思維》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節目預告:10月21日題目:創意+科技建立數字王國,嘉賓:數字王國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策略總監朱希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