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中國的大豆進口量料在2018年最後3個月下降四分之一,將創至少12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中美貿易戰和內地大豆庫存高企,導致買家削減採購規模。
大豆處於全球兩大經濟體中國和美國針鋒相對的貿易爭端的風口浪尖。大豆壓榨後用於製造富含蛋白質的動物飼料配料和植物油。中國7月向美國大豆徵收25%的報復性進口關稅,此後兩國的貿易衝突開始升溫,其他商品也被加徵新的進口關稅。貿易商稱,今年第四季,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可能下降至約1800至2000萬噸,去年同期為2410萬噸。
「第四季每個月的平均進口量將在600萬噸左右。」新加坡一名貿易商說道,其所在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經營油籽加工廠。「進口的大豆主要來自巴西,還有一部分來自阿根廷和加拿大,買家不願冒險進口美國大豆。」該交易商補充稱。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合約上月跌至10年低點8.12-1/4美元,之後價格反彈,因擔心美國中西部部分地區開始收割前出現的降雨會影響收成。該合約周四跌0.8%,報8.78-1/2美元。即使加徵25%的關稅,美國大豆到中國的到岸成本與巴西大豆相若,但中國壓榨企業不願購買美豆,因為他們擔心船貨不獲得當局批准,關稅可能進一步上升。
中國海關資料顯示,去年第四季中國買入約2400萬噸大豆,是2006年的3倍多,過去12年有10年的第四季購買量攀升。今年10月至12月的購買量預計減少400萬至600萬噸,可能是2006年以來的最大降幅。
身為養豬大國的中國,豬飼料中大量使用大豆,儘管中國減少大豆進口,卻不太可能面臨大豆供應短缺問題,因之前依靠強勁進口建立起了充裕的庫存。「2月底前我們都還能支持。3月、4月有點緊張,但如果需求不是太好,那我們甚至有可能撐到那個時候。」北京一家大豆貿易商稱,並預計第四季進口量為2000萬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數碼生活的演進 |
上一篇: | 借鑑40年經驗打造大灣區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