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資深山野探索者郭志標 花半生讓隱世古道重見天日

張綺霞| 訪談錄

2023年8月23日

香港山野有不少歷史悠久的路,很多是石砌,依山而建,平緩易走,且結構穩固,使用多年仍保存完好。這些古道連接村落、廟宇和墟市,走在其中,猶如走進昔日未被城市化的世界。

在官方整理出來的20條古道以外,尚有很多隱世路徑,或被草木掩蓋,或被新修整的道路取代,除了村民口述和被青苔枯葉覆蓋的問路石,再沒依憑可證明其存在。

人稱「標叔叔」的郭志標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探索香港山野,對各處村落文化和道路有深入了解,有感前人開發道路不易,因此花了半生時間蒐集資料,讓這些古道重見天日,並整理成書,希望引起更多關注。

在標叔叔的年輕時代,娛樂選擇不多,行山開支有限,他很自然就愛上。「那時候報紙偶爾會刊登郊遊活動消息,有些免費,有些收得很便宜,看到路線適合自己,就跟別人去玩。」當年地圖不發達,辨認路線全靠手繪地圖。「很多時不知道當地有什麼,就親自去看,可說是用腳來認識香港。」

從前郊遊設施雖然還未如現在完善,已有很多鄉村之間自行開闢的道路。「從前還有村民掌牛、斬柴,山路上常碰到他們,山徑仍很清晰。隨後慢慢沒人務農燒柴,加上漁農署鼓勵植樹,樹木長高長密,許多山徑逐漸被淹沒。」主要山徑有政府負責修整,得以保存,荒徑無人行走,很多慢慢消失。

砌法反映山徑背景

行山一段時間後,郭志標開始自己帶隊出遊,早在八十年代就自行組隊清理山野垃圾,「人們看到說我們黐線」,後來標叔叔成為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委員,替山野旅遊和保護出謀獻策,亦創辦相關組織。

與此同時,他逐漸對村落文化和道路感興趣。「開始留意到,有些山徑會用特別石塊砌成,砌的方式很有趣。有別於政府修整的山路,一塊塊石頭很高,直上山頭;這些石梯級較矮,都是就地取材,經過人為鑿平,並且順着山勢修建,山路因此迂迴曲折。」標叔叔請教資深行山人士和村民,發現這些是從前修築的道路,經過的山坳都有土名,慢慢累積不少知識。

做文職工作的他從九十年代開始鑽研,退休後有更多時間,開始認真整理資料,寫成最近出版的《香港古道行樂》。

2014年古物古蹟辦事處進行普查,總結出全港20條主要古道,並深入調查其歷史;但標叔叔以數十年親身探索,加上10年整理,發現全港古道數目遠不止於此,有超過120條。

「問路石」提供線索

「今天我們叫的古道,從前是村和村之間的小路,因為村民之間有來往,為聯絡情誼、運輸貨物,或者為方便去趁墟而修路,形成山徑愈來愈多。以石砌成和設有問路石是古道特徵。有些古道沒有石,可能是已被雨水沖走,或者山勢自然形成道路,但一定會連接超過百年歷史的村落、廟宇、墟市,成為一個網絡。」

大部分古道由村民修築,少數是廟宇僧侶興建的。「許多在清末民初已經出現,確實年份難有定論,其中一個重要憑證,是路旁一些刻有方向的石碑,我們叫做『問路石』,很多行山人士都忽略。」他到處尋找問路石,把相關的聯繫在一起,由此發掘出新古道。

訪問當天,他帶記者到鷹巢山自然教育徑,鷹巢山又名尖山,屬於從前大蓮藕山的主峰,旁為琵琶山,舊稱小蓮藕山,大小蓮藕之間的下坳是連接不同村落的樞紐道路。下坳的山路已經被現代方法重新修整,可是路旁有一塊長滿青苔的小石,仔細看,原來是一塊問路石,上刻「右往沙田,左往大埔」8個字,估計有過百年歷史。

「沙田有九約(昔日分區),跟附近村落常有來往,這塊問路石可證明。」標叔叔肯定地說。他估計那裏曾經有一條古道,可是已無法追蹤確實位置。

他解釋,五十年代左右,為了運輸方便,村民開始要求政府幫忙用水泥修路,有時工人會沿舊山徑建新路,有時則把舊路掩蓋,可是路旁的問路石多會原地保留下來,才讓他得以追尋到舊日路線。就如他在甲龍古道入口找到兩塊問路石,第一塊寫着「右往林村大埔,左往台山深圳」;第二塊寫着「北往台山深圳,西往錦田元朗」,證明古時各地來往頻繁。

「第二塊很隱密,我們走過多次也沒留意,有次向上走時無意中有一道光透射下來,發現石頭上有些字才找到。」

同一條古道為何有兩塊問路石?他和朋友疑惑了很久,於是請一位90歲老前輩一起去看,前輩點出另一條已隱藏起來的古道痕跡。「這原是一條分岔路,我們沿着另一條路的痕跡走,發現可通往錦田,只是路上建了集水區,將其截斷。」

找古道,有時得靠運氣。一般人從烏蛟騰到谷埔,多是走用現代方法修整過的媽騰古道,經過亞媽笏和分水坳,繞一個大圈才到。

在八十年代,郭志標從烏蛟騰老村民口中得知媽騰古道是「新路」,還有一條「舊路」直接跳過兩地,通往谷埔村,當中更有一塊立路石(說明建立道路經過的石碑),但因舊路荒廢已久,很難追尋。九十年代初一場山火燒光舊路上的草木,他再次到該地尋訪,發現整條石砌古道露了出來,立路石就在當眼處,詳細寫明道路建於同治八年(1869年),由多名李姓村民捐款支持,標叔叔稱之為烏谷古道。可是山火後附近進行植林,這條路再次隱沒。

大嶼山西面有歷史悠久的根頭坳古道,曾連接煎魚灣已消失的普濟禪院,除了六十年代有人拍下禪院倒塌的門口,一直未找到相關文物證明其存在。

行山與做人道理

郭志標在八十年代跟友人一起深入樹林草叢,披荊斬棘,終於在雞翼角非常偏僻的位置發現兩幅殘缺石聯,證明禪院並非如坊間傳言於明代或更早興建,其實建於光緒年間。「我們幾個人花了很大力氣才把對聯翻轉,看到確實建築年份是1903年。」

花半生精力探索古道文化,標叔叔表示純粹出於好奇。「許多事情都是無意中從村民口中問出來。我經常跟村民聊天,他們分享很多生活細節,從前沒太多文獻,歷史都是靠口傳,我趕快記錄下來。」例如昔日古道有村民賣茶供人解渴,一些地方因而被稱為「茶寮坳」,有些路旁有石刻棋盤,估計是村民放牛的時候解悶之用。「古道有很多種,除日常往來,有些紅白二事專用,有些上墟用。」

他感嘆,自己不像政府可委託專家團隊撰寫詳細報告,只是獨力做研究,靠多年來不斷訪問村民和調查問路石,資料可能有錯漏不足之處,期待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人投身這範疇。

「一個人做始終很難,整理出古道表列是最頭痛的地方,要反覆考證,為此我差點放棄。」

每次找到新問路石,他都會通報古蹟辦。「然而對方好像無動於衷,唯有我自己做記錄。」他希望各部門能為此多投放資源,也期望漁護署為古道兩旁林木作適當修剪,讓其不至被野草掩蓋,讓遊人體會到昔日村落之間往來的歷史。

年逾古稀,標叔叔仍不時出發探索山野。「還有很多事情我們不懂,如果有人新發現了碑石,我要親身去看。行山對我來說不辛苦,是很享受的過程。」

身體不如從前,唯有把握精神做想做的事,標叔叔意味深長地說:「年輕時總是山過山、嶺過嶺,很豪氣,不要只向前走,也要回頭望。做人處事,和行山一樣道理。我是時常回頭望的人,經常檢討自己不足之處。在哪裏跌倒,就要在哪裏站起來,行山最重要是毅力。」

 

郭志標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資歷: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委員(1999–2005)、獵影遊及史蹟民俗探究會創辦人

著作:《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載》、《香港古道行樂》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驚險經歷

下一篇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專家崔佩怡 實驗室培育珊瑚BB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