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近愈來愈多企業發誓,要將自身溫室氣體排放降至零的狀況來看,企業界似乎終於開始認真對待氣候危機了。根據「淨零追蹤者」組織(NetZero Tracker)的資料,那些世界最大上市企業中,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發布了這類目標,而2020年底時只有五分之一。
雖然其中一些企業的承諾似乎是真實的,但其他承諾顯然只是一如既往掩蓋污染行為的掩眼法。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像,一名石油企業高層對航空公司老闆說:「設立一個淨零目標,再做一些以樹木為主題的廣告,這樣便能獲得所有人的好感。」
如果這便是他們的計劃,那麼它正在一系列標誌着企業洗綠行為打擊行動的監管決定和法院訴訟下,迅速崩潰。聯合國淨零排放承諾高級別專家組,去年發表的報告,為維護此類承諾的言行一致性提供了詳細建議,預示企業作出無意遵守之承諾的能力將會受到限制。
例如,法國和英國的新法規,旨在防止廣告商對其產品的碳中和程度,進行誇大宣傳。英國廣告標準局委託進行的研究發現,當人們聽到這類說法時,會以為已經實現了絕對的減排,因此該局的最新指引指示企業說,如果與廣告產品相關的排放只是被抵消掉,則應避免冠以碳中和之名。
2021年通過,並於去年修訂的法國氣候法則更進一步。那些聲稱碳中和的產品,必須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中和。企業必須披露如何避免、減少和抵消排放(順序很重要),還必須表明這些抵消如何符合可衡量、可核實、永久性和額外產生等條件。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企業,可能因誤導消費者而面臨10萬歐羅的罰款。
這種趨勢的背後是,一些企業言行的明顯不相配。畢竟人們不需要成為偵探便能發現,一家聲稱一桶石油、一船液化天然氣或一堆油砂瀝青實現了碳中和的企業,肯定是有出錯的地方。
最近的一連串訴訟,有望對此劃出一條界線。在過去的一年裏,食品巨頭達能飲料(Danone Waters)、水泥製造商豪瑞集團(Holcim)、道達爾(TotalEnergies)、英國石油(BP)和蜆殼(Shell)等石油企業、化妝品製造商拜爾斯道夫(妮維雅)(Beiersdorf (Nivea))和荷蘭皇家航空(KLM)等企業,都因其誤導性的可持續性聲稱,而在不同國家遭到起訴。無黨派智庫澳洲研究所(Australia Institute)向澳洲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提出申訴,聲稱根據國家消費者法,政府自身推出的「Climate Active」認證計劃具有誤導性,因為它向人們保證產品是碳中和的,但實際並非如此。
而那些企業的淨零排放承諾,在審查中看起來也很不可靠。例如企業氣候責任監督組織(Corporate Climate Responsibility Monitor)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審查了24家自稱「氣候領導者」的大企業所發表的淨零排放計劃,發現其中存在大量缺陷、漏洞和遺漏。根據該報告,這些企業最終只會在其淨零排放目標年,實現平均36%的排放量削減。此外,它們的計劃意味,到這個十年結束時,排放量中位數將下降15%,而不是像當今科學所指出的那樣減少一半。同樣,CDP全球環境資訊研究中心更早前發表的一份報告,發現在向其環境披露平台提交氣候資料的每200家企業中,只有不到一家制定了可信的過渡計劃。
而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委託,並提供背書的聯合國淨零排放承諾高級別專家組的多項建議,則是一個潛在的遊戲規則改變者。隨着這些建議成為主流,除非企業設定了與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目標一致的去碳化路徑,否則不能再聲稱自己擁有可靠的淨零排放計劃。這種計劃必須包括涵蓋整個價值鏈的減排措施、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投資於可再生能源、放棄對高碳產業的游說、每年披露排放量,以及對減排資料進行獨立驗證等等。一次廣告活動、一場滿堂喝彩的演講,以及一些植樹活動,將不再起作用。
隨着愈來愈多國家要求企業披露氣候相關風險,那些缺乏詳細過渡計劃的企業,很可能遭遇監管和法律行動。歐盟、印度、紐西蘭和瑞士預計,將在今年加入英國和中國的行列推出此類措施,而加拿大和南韓則會在2025年推出。國際標準組織最近也發表了自己的一套淨零排放指引準則,為監管者提供了明確的規則和可信氣候戰略的標準。
但如果世界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監管機構必須堅持對企業,關於淘汰化石燃料的主張、臨時目標和有約束力承諾進行獨立核查。在那些全國淨零排放計劃依賴抵消和一廂情願想法的國家,公民必須利用自身所能動用的一切法律工具,迫使其政府實施可信去碳化路徑所要求的艱苦工作。
雖然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但一個碳中和的未來是可期的。目前淨零目標已經覆蓋了全球91%的GDP,而4年前僅為16%。但要想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首先得確保政府和企業能制定現實的目標,並以可靠的資料作為支持。我們已經看到了未來的正確道路,但仍然需要正確的決定來確保它的實現。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