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教育發展的大局

程介明| 教育評論

2022年4月22日

看到中學校長會給特首候選人的信【註】,精神為之一振。其實是一份詳盡而又有見地的建議書,已經很久沒有看見過單一的一個民間團體提出如此有建設性的文件。讀下來,看得出經過不少的思考與研究,有理念也有數據。看文件,也可以感受到校長們對教育的熱忱,對學生和教師的關愛,也可以感受到他們樂觀的前瞻。

這裏就以本欄最近討論的議題,嘗試略作評論。上述這份文件,提出六個方面的建議:健康校園、大學教育機會、科技與教育、學生人口、教師專業、大灣區機遇。每一方面都有比較詳細的論述。

第一、本欄前文提到概念與具體、總體與細節、看路與走路等大致對立的思維方式。真正思考問題的時候,當然是需要兩方面都兼顧。但是在考慮政策的時候,很容易是只顧具體、眼前、細節,而忘記了教育的根本使命與理念、忽略了長遠的目標和理想,也沒有了全面的設計和藍圖。

候選人的政綱,除了要贏得支持,還有「承諾」的成份。當然,承諾了的,不一定能夠實現。因為要實現承諾而成為真正的施政方案,還要解決財政上的支撐、行政系統的桎梏、政治勢力的拉扯,等等。但是,即使是政綱,若是沒有根本的理念,沒有長遠的目光,沒有全面的藍圖,那麼,即使是非常細緻的具體細節,也只會是沒有目標的行政措施,只有手段而沒有目的,無本之木;不知道這些措施最後會帶來什麼。那麼,這位首長,也只會是沒有頭腦而只懂實施的高級公務員。

中學校長會提出的這些建議,既不是輸打贏要的爭取資源,也不是類似世界各地要挽回「學習損失」的「重建」呻吟。他們提出的,都是香港教育發展的大方向中,必須解決的大問題。他們提出的問題,大都從疫情中,在近日發生的事情出發,但是沒有被這些事情蒙住了眼睛,注意的仍舊是香港教育發展的大局。

大局着眼 以人為先

第二、前文也提到「以人為先」與「以物為先」的兩種相異的思維方式。上述文件,大題目固然絕大部分與「人」有關,其中的細項,也都與「人」息息相關。假如把各個大項重新排列一下:首先是學生的學習,這自然與科技在學習中的應用,以及有關科技的學習STEM有關——科技與教育。但是疫情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生活,並非局限於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精神、情緒、動力、態度、等等。因此學校並非就是教室,而需要建設健康校園。這就也包括了教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精神,一直是香港教育的靈魂。文件就提到校本管理和教師的專業自主、專業操守,成為教師專業的關注焦點。學生的學習生活,相當大部分受制於大學的入學要求,而這是中學控制不了的。大學入學的關鍵,是拓寬大學教育機會。另一個學校無法控制的,甚至不是可以人為改變的,是學生人口的下降。文件認為與其消極應付,不如積極利用契機創造教育新常態。這就牽涉到大灣區的發展,香港的教育將會面臨一個全新的天地,也將會融入一個更大的學生人群。

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師專業——高教規模——人口變化——大灣區,從小到大,從近到遠,在在都與「人」有關。

文件也提到過「人才」,但是整個格局,卻不是一種經濟話語。不是把學生看成是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而是看成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出發,看到教育目前的發展關鍵。文件也沒有斤斤計較一些技術性的細節,如課程、考試、財政、人員配備、繁文縟節等等。相信不是不關心這些細節,而是這些都可以循平常的渠道不斷爭取與磋商,但比起教育發展的大局,可以說是無關宏旨。在特首選舉的當兒,應該是從大局着眼。中學校長會做到了。

心懷遠景 積極進取

在這兩種思維的無形取態之中,整個文件就顯得積極進取,而不是消極呻吟。而所列出的具體細節,又不會讓人覺得是在唱飄渺的高調。筆者一直覺得,在今天的世界,最不應該的是採取「虧損模式」(Deficit Model)思維,以為要發展,首先要找出問題與缺陷。而是相反,應該首先放眼有了未來的憧憬,知道以後的發展前景,才能把精力放在建設未來,每一步都是為了創出新境界。

中學校長會的文件,引起了筆者一些聯想。

一、這些大局之中,也許還可以增加的議題,是國際化。在「一國兩制」框架之內,香港應該是全國國際化最強的地方。香港是中國與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香港的大學,可以說是香港最大的國際化社團,教師的國際化、學生的國際化,已經成為香港高等教育的特點。這個特點,會不會有新的挑戰,又或者有沒有新的發展。比如說,國際會議已經因為成本低而變得更加頻繁。有比如說,香港已經開始出現大學生的網上交換;雖然不能代替親身經歷,但卻因為成本低而可以讓更多人受益。當然,高等教育超出了中學校長會的工作範圍。但中學也有國際化種種新的發展趨勢,例如中學生的海外交流,在新的形勢下又如何創出新的天地?

二、香港的社會,其實已經相當國際化。由於一項研究,了解到除了國際學校有很多本地學生,而這些本地學生也有不同的國籍;本地學校有非華裔學生,但本地學校也開始有新來港的外籍學生。他們的家長,不再是傳統的英語國家,也不再是跨國機構的要員(其中包括不少被大灣區吸引來的個體戶)。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傳統與社會意識。就意識形態而言,是一個頗為寬闊而豐富的光譜,是「國際化」求之不得的光譜,但不可能在當中畫一條線,楚河漢界黑白分明劃分敵我。但是在去除光譜兩端的極端思想之餘,在清除國家不容的政治元素之後,在讓中國學生認清自己的國民身份之外,如何發揮多元光譜的燦爛作用,還需要認真探討研究,而且需要及早研究。而這,卻是學校天天要面對的。

政府角色 值得推敲

三、香港近三年發生的事,就好像是一面照妖鏡,把社會中一切醜陋的東西都翻出來了。其中最驚心動魄的,是社會的不均。在教育而言,疫情停課促使香港教師創出了教學的新天地,但也暴露了弱勢家庭學生的無助處境。本欄多次提過,現在全球的政府教育資源,投放的底線是學校層面。學生入了學,有了一個學位,就有了均等的資源。教育的下一步,必然是學校的實體教學,與線上的學習,並行發展(所謂Blended Learning)。事實證明,一旦有線上學習,弱勢家庭的學生,就會陷入無助境地,對他們很不公平。也就是說,政府的教育資源,放到學校這個層面,已經不足夠;必須想辦法在學生個人的層面,投放有用的資源,讓學生在線上學習,也受到公平的待遇。

以上只是筆者聯想到的一些香港教育總體的例子。這些方面,不可能單純依靠政府,但是政府的努力還是關鍵。沒有政府沒有這些理念,開綠燈,就不可能實現。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非政府的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領域的頗多。這也許是一種新常態,但政府必須要有新的心態,而不是把增加公帑的投放,作為改善教育的唯一手段;甚至有時候把公帑投放的數量,作為衡量政府業績的標尺。這就需要政府也有全局變化的準備。

一句話:理念、憧憬、藍圖,是教育健康發展的前提!

註: https://www.hkahss.edu.hk/2022/04/14/lettertocecandidate/

上一篇選委5.8倘須檢疫 投票方案有Plan B

下一篇大孖沙捐錢避實名 借同鄉會出口轉內銷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