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產業規劃乃北部都會區成功關鍵

方舟| 泛舟論章

2022年8月31日

自從港府於去年提出「北部都會區」的概念之後,社會各界的反應均相當積極,甚至可以用「振奮」來形容,就連一些房地產項目的廣告都以「南金融、北創科」作為賣點。

實際上,北部都會區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以建立足夠規模的創科產業,為香港創造新經濟增長點和提供更多優質就業機會,從而讓新界北成為真正意義上香港的都市新中心。因此,相比北部都會區的土地規劃,背後更重要是政府能否為北部都會區制定策略性的產業規劃,並確保具體落實產業政策時的執行細節精準有效。

新加坡靈活搶醫藥產業

環境諮詢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早前在電視台訪問中亦指出,目前北部都會區的概念只是將已發展地區、發展中地區及過往中長期規劃中的新發展區三者綜合3000公頃並重新進行規劃,但實際要發展的土地本身沒有增加。黃遠輝的這番言論道出一個事實,即現有的北部都會區規劃只是將未來二十年香港關於新市鎮的規劃重新包裝一下,並加上一個「都會區」的概念而已。

在目前階段,北部都會區只是由數個「加強版新市鎮」,包括原有的河套港深創科園和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在內的「新田科技城」,以及一些去留未定的厭惡性設施所組成的一個「拼盤」。

所謂的「加強版」新市鎮發展,即使已經汲取了天水圍等新市鎮的經驗教訓,在住宅用地之外增加了一些「工業」和「混合土地用途」兩種指定經濟功能用地,但這些土地規劃的後面並沒有產業項目規劃的配合,其地塊功能如何帶動本地新產業發展和創造就業機會更未被納入討論議程之內。

與此同時,房屋供應的「提速、提效、提量」如箭在弦,大部分新發展區的公私營房屋比例已調整到7:3。香港在短、中、長期內均需要大量的公營房屋用地供應,對經濟產業用地的增長或許構成一定壓力。例如,古洞北新發展區有3公頃本來規劃成「商貿及科技園」的地塊功能將轉移到新田科技城,原來地塊改作公營房屋發展用途。

按目前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大部分創科產業用地主要集中在1100公頃的「新田科技城」。而根據政府文件,科技城內超過一半面積的土地將被規劃成保育用途或綠化帶;而在另一半的發展用地中,只有不足240公頃被規劃成創科用地,其餘則為居住和公共設施用地。即使這240公頃創科用地,現時也只有土地用途分類的規劃,背後仍然缺乏產業規劃的支撐。如果這一片土地按照傳統「先起樓、再招租」的模式來發展創科產業,北部都會區發展創科產業的前景恐怕很可能達不到大家預期的效果。

2009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於《施政報告》宣布香港的「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文化及創意、教育、私營醫療、檢測認證、環保工業以及創新科技產業。多年來,這六大產業在生產總值佔比上沒有明顯增幅,究其原因,當時政府並沒有為每項產業制定具針對性的整體發展策略,導致這些當時大家認為有發展潛力的新產業最終不了了之。北部都會區的創科產業發展不可重蹈覆轍。

建國際大學城聯動發展

實際上,吸引龍頭企業落戶是有效產業政策的重中之重。最近,內地一家生物醫藥巨企宣布將在新加坡投資超過100億港元建設先進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值得香港注意。據業界人士透露,這家生物醫藥公司原本視香港為設立研發和臨床研究中心的首選地,但經過與香港社會各界的接觸和商討後,認為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所開出的條件遠遠優勝於香港科技園所能夠提供的條件,並最終選擇了招商引資條件更吸引、行政程序更靈活的新加坡。

2000年起,新加坡把生物醫藥產業列為策略性增長產業之一,並積極推出不同的鼓勵措施,包括稅務減免、大力培養本地和輸入海外生物科技人才(同時為其提供住房補貼、子女入學津貼等),同時通過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積極聯繫海外醫藥企業,為其搭建夥伴關係和提供政策支援。

創科企業在港或來港發展,主要由香港科技園或數碼港負責聯繫和管理園區服務,兩者分別作為法定機構和香港政府全資擁有的園區管理公司,實際能夠運用的「招商引資」政策手段有限。所以,如果新田科技城仍以傳統模式來發展創科產業,缺乏策略性政策配套的香港,難以同積極進取的新加坡比併;恐怕大型國際企業選擇新加坡而非香港作為建立研發中心的個案,只會重複出現。

經歷過去一定時間的醞釀,香港現已擺脫了過往「積極不干預」的思維;然而,香港的產業規劃模式尚未成形,甚至可以說仍未有方向。香港的土地資源有限,人力成本高昂,如果我們將自己局限在這1100平方公里的狹小空間和700多萬人口的市場之內來思考產業政策,能夠達到的效果必然有限。

香港在制定相關產業政策的時候必須有宏觀思維,緊密關注國際政治形勢變化和科技發展的最新趨勢,並能夠同國家整體的科技和產業規劃相互配合,爭取成為其中一部分。例如,國家已規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科學中心,港府可以積極爭取將有關國家實驗室落戶香港北部都會區。而除了基礎研究領域以外,亦可以爭取將研發生產類的國家技術中心落戶香港,推動內地和海外企業在港設立研發中心。

與此同時,本地大學有頗強的科研實力,香港的學術氛圍亦能吸引不少海內外人才。可以考慮在北部都會區設立「國際大學城」,一方面吸引位於市區的大學在新界北建設新校區,擴闊校園空間,和區內創科產業更好地聯動發展。

另一方面,基於近年國際形勢的變化,不少內地學生對於留學歐美有一定疑慮,而海外大學在內地設立分校亦愈來愈不容易。內地學生對於國際化的學術環境有頗大需求,而香港在北部都會區建設「國際大學城」有條件可以作為海外大學進入內地學生市場的平台。優秀海外大學在港設立分校吸引更多內地和東南亞、南亞學生來港就讀,為香港吸納人才提供良好條件。

今年6月,深圳發布《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規劃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相當於北部都會區整體範圍面積)的先進製造業園區,提出包括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軟件與信息服務、生物醫藥、新能源產業等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及區塊鏈、細胞與基因、量子信息等八個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深圳擁有強勁的產業實力,而且與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產業聯動相當密切。深圳作為國家科創發展引擎,亦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其產業規劃布局不但在深圳市內部有重要意義,對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亦有關鍵作用。

與深合力爭28產業落戶

同國家的經濟發展一樣,創科發展絕不是「國內大循環」,而是需要同時吸納大量國際資源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深圳「20+8」的產業集群並不例外。因此,香港應該積極與深圳在產業布局上協同規劃,爭取將這28個產業──特別是需要吸引國際資源的某些產業環節,爭取其落戶北部都會區,形成深港共建產業鏈的效果。

這種做法並非「挖深圳牆腳」,而是通過深港合力的產業政策,使得這些產業在國際上更具備競爭力,也是香港與深圳攜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體現。

礙於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不足的原因,香港的生產要素自足性低是客觀事實。因此,我們務必利用好外部的產業資源,尤其是善用新界北毗鄰深圳這一科技引擎的地理優勢,加上近年國家科技發展的趨勢和實力,吸引一批海內外科技企業在北部都會區落地生根、輻射全球,我們才能夠把北部都會區塑造成一個能讓香港引以為傲、與維港都會區交輝相映的都市新中心。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上一篇特首召行會成員密集腦震盪

下一篇搶人才,什麼行業的人才?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