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全球人才戰當前 需積極為政策「開新篇」

周文港|

2022年11月14日

行政長官李家超自上任以來,多次強調人才對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在其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當中,表示香港要更積極和進取地「搶人才」,並提出了一系列吸納外來人才來港發展的新措施。例如對現有的多項輸入人才計劃作出優化,比如取消「優才計劃」的名額限制兩年、縮短審批程序及提升效率、延長工作簽證的批出年期等。政府又提議成立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人才服務窗口」,專責制定並統籌招攬人才的策略和具體工作,為來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還計劃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研究對來港參加短期活動的訪客豁免申請工作簽證,以及為外來人才提供在港置業退稅安排等。

搶人才動機好但未夠進取

由此可見,今年的《施政報告》是對近期社會各方圍繞「搶人才」的訴求作了積極回應,亦讓外界充分感受到,特區政府對吸引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筆者認為,人才政策稱得上是今次《施政報告》的一大「亮點」,尤其是特區政府在爭奪外地人才的工作上,採取較以往更積極主動的姿態,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必須看到,面對近來全球範圍內的「人才爭奪戰」顯著升溫,本港要從中突圍而出,無論是制定吸納人才的數目,還是招攬、挽留和培養人才方面的具體措施,似乎都顯得未夠進取。

《施政報告》中提到,未來三年(2023至2025年)平均每年通過各項輸入人才計劃,能吸引至少3萬5千人來港發展。但根據特區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疫情前的2019年,本港通過「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計劃」等吸納的外地專才數字已高達逾6萬人;即使在疫情期間,相關數字亦錄得逾3萬人(2020和2021年分別為3.06萬和3.22萬人)。特區政府今年對各項輸入人才計劃作了大幅度優化,並新增了針對高端人才和境外優秀畢業生的入境簽證計劃,卻對吸納外地人才的目標人數訂得非常保守。這背後是否有基於更易達到績效指標(KPI)的考量,還是對自身吸引人才措施的信心不足呢?筆者但願都不是,希望盡快推動更為積極的措施應對。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今年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本被視為對標新加坡等海外地區近來「搶人才」的類似舉措,但對照新加坡政府早前公布的「頂級專才准證」,其對人才入境的門檻更高、簽證有效期更短,故透過該計劃吸引高端人才來港的成效,社會普遍存疑。相反,新加坡最新改革目標是所有就業准證只需十天審批,人才入境計劃的目標明確,又有專人跟進人才入境後的工作狀況,並設有准證流轉機制,系統性強。可見香港吸納外地專才的簽證政策和流程,仍有改進的空間。

一直以來,香港吸引外地人才的措施,主要是以入境簽證政策為主,而此次《施政報告》亦未有根本性改變。為外來人才來港長期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方面,仍然是着墨甚少。這是香港在吸引外來人才方面長期存在的「軟肋」,亦是香港留不住人才、當前陷入人才短缺窘境的深層次根源之一。眾所周知,香港高企的生活成本、狹小的居住空間,嚴重削弱了人才入境計劃的吸引力。

增加薪酬福利擴大人才清單

今年的《施政報告》中雖提出,容許合資格外來人才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可申請退還在港置業已繳付的額外印花稅,但相關措施不僅形同虛設,並且對幫助外來人才改善居住條件和減低生活成本的作用不大。筆者希望特區政府推出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可考慮給予外地人才一定年限(例如來港首3年)的住房租金補貼,或者更高額度(顯著高於香港市民的10萬元)的租務扣稅安排,以及成立專項基金為相關人才提供子女教育及醫療津貼等,以切實減低外來人才在港的生活成本,這才是吸引人才來港之道。

至於坊間建議增加「人才公寓」的供應量,《施政報告》中提到興建更多創科人才住宿設施,包括研究在科學園附近建造新一座「創新斗室」,以及在港深創科園提供住宿空間,以及增加規劃彈性,提供更多住宿空間來配合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等。筆者樂見特區政府加強對創科人才的住宿支援,但希望將「人才公寓」的適用範圍,擴展到創科以外的其他類別專才。同時,筆者亦留意到相關建屋計劃,未有訂立明確的績效指標,故建議政府可考慮將未來興建「人才公寓」的數量,與吸引外地人才的人數相掛鈎,以此保障外地人才來港之後可入住價格相宜的居住單位,變相為外來人才提供實物形式的津貼資助,增加專才來港的誘因;在初始階段,「人才公寓」供應數量未能大幅增加時,可考慮優先提供給人才清單上的各類人才申請,或以現金津貼方式先行提供。

此外,近年香港因吸納人才速度下降、本地的資深專才又進入退休潮、人口老化加劇,以及生育率持續偏低等因素,再加上當局一直未有採取積極的人力政策應對,不同行業都面對人才青黃不接,供需「失衡」的局面。筆者參與一項針對本地建築業專才的人力調查,近期公布的結果顯示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員不足情況已持續多年。業界人士擔憂,隨着日後本港多個大型建造工程相繼展開,勢必令建築界的人才短缺問題更加嚴重,從而進一步影響基地建築工人因專才短缺、無法出則開圖令新工程無法開展。

而這一情況亦出現在本地工業界,《施政報告》中鼓勵設立更多本地的智能生產線,從目前約30條,未來五年間會增加4倍至超過130條,以加快推動再工業化。有資深工業界人士預計,本地日後對智能化生產相關的技術人才短缺,將會更加嚴重。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在檢討人才清單時,應當加入建築業和工業4.0相關的專業人才和技術人員,招攬更多外地專才來港工作。

人才之所以重要,顯而易見是為香港以至國家的不同中長期計劃不斷開新篇;希望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和尋找出路。

周文港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上一篇優化印花稅退還 促進舊樓重建

下一篇除非年輕人投入 否則講未來無異於空談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