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簡約公屋」為何不夠好

李道|

2022年11月1日

行政長官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既十足政治正確,也十分回應經濟社會所需。除卻前言結語,整份報告分開七個章節,先後談及「堅守一國之本,發揮兩制之利」、「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除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青年興,則香港興」以及「共同抗疫,說好香港故事」;心水清者,當可發現上述脈絡很好呼應了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回歸所發表的「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

然而,不同章節始終輕重不同,其中「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的篇幅最多,共佔17頁(「共同維護和諧穩定」的段落雖然更多,但只佔11頁),內容主要圍繞「搶人才」、「搶企業」,輿論已就此展示相應的關注(筆者之前也寫過不少)。本文希望補充的,則在房屋政策方面,特別是關注新的政策載體──「簡約公屋」。

公屋與劏房之間補築階梯

嚴格來說,「簡約公屋」並非新鮮事物。由疫下的方艙房,到現行的過渡性房屋,皆可視為「簡約公屋」的「示範單位」;《施政報告》所作突破,是把之納入恒常公營房屋政策的一大部分。

香港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公營供給一般扮演安全網角色。出租公屋自然是最大的房屋安全網了。在自置物業方面,居屋則作為公屋與私樓之間的階梯,後來還因應中產增多而增設夾屋,近年則因應小康增多而增設綠置居等。

當今香港一大問題,乃本應作為最底層的公屋,其下居然還出現了劏房,不單質素較公屋差,租金且較公屋昂貴。劏房某程度不應存在,只因公屋供不應求才有生存空間,這實際上是政府失職結果。所以,在公屋與劏房之間,當局實有必要義務,以公營手段增設一個住屋階梯,來安置公屋輪候冊上的有需要家庭。

問題存在多時,坊間亦一直有意見要求增設過渡性房屋這層住屋階梯。梁振英政府的回應是:「倘若有地,不如建公屋」;此話的確無錯,因為公屋的質與量均勝過過渡性房屋。

到了林鄭月娥政府,則同意建設過渡性房屋,但就交由非政府機構興建;自2020年中設立資助計劃以來,迄今共有5418個單位投入服務,未來兩年已撥款的預計落成量有15328伙。李家超政府的「簡約公屋」,一方面正式把過渡性房屋收編公營房屋體系,而未來五年的供應量更達3萬伙,相當於同期公屋供應量約20%,足見措施已成為今屆政府的房策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建屋量是專指新的「簡約公屋」,並不包括由非政府機構提供的約2萬伙已規劃過渡性房屋。

有人擔心,「簡約公屋」會否受累「簡約」因素,所以乏人問津?當明白到這個住屋階梯的發展過程,就知這是嚴重過慮。

首先,林鄭已變相為此先試水溫,李家超只是順水推舟強化措施。畢竟,如果此前計劃門可羅雀,非政府機構就不會再提供更多單位應市,政府本身亦不虞進一步加大投放。似「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今年以來只錄得73宗成交,去年及前年亦分別僅錄58宗和50宗,就沒有擴大以至多談必要。

此外,政策討論不宜僅站在自己角度思考,更須多由其他人的視角出發。當今世代,正是過於「自我中心」或「本位思維」,較少易地而處想及他人感受。打個譬如,對於膝下無兒無女的人而言,也不覺得市場沒必要設立童裝部吧。同樣道理,「簡約公屋」對社會上大多數人來說雖然毫無吸引力,但對於蝸居劏房、苦候公屋的家庭來說,得享獨立廁廚空間,以至是獨立空調,每月租金且只需一千多元,則為一個質高價廉的上樓階梯。事實上,不少政策僅為小眾設立,不是全部面向全體大眾;政策的好壞,亦非滿足大眾便好(如全民派錢),針對小眾也須合情合理(如綜援雙糧)。

況且,不管受惠對象多寡,多一個住屋階梯選擇,都意味着市民被賦予更大的自由與彈性。即如「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縱然交投淡靜,但到底也有人得益於政策拆牆鬆綁,由出租者到租住者皆然,尤其該措施不涉多少公帑開支(除了制定計劃的行政及人力成本)。退一萬步而言,假如「簡約公屋」真箇需求寥寥,當局亦可煞停興建及改劃土地用途,毋使項目淪為「鬼城」。

「簡約公屋」不單租裝容易,拆卸一樣容易;至於說建築成本不夠低?安全網本來注定虧本,畢竟要賺錢的話,乾脆收回市值租金便成,另外由教育到醫療同樣都可徵費加費。須認清,香港現在絕對不愁錢,反而是愁地不夠、房不夠(人才、醫院等等同樣不夠);與其窮得只剩下錢,何不大破慳囊解決問題,更有效率地急民所民?再加上,「簡約公屋」選址通常受地理條件所限,大多難以發展為大型公屋項目,又或地積比率只容許小規模發展,比「見縫插針」更加「見縫插針」。

畢竟,「假如有地,不如建公屋」的說法不錯,「簡約公屋」乃是地盡其用、快速建成的最佳出路了,以解決當下香港最棘手、最燃眉的住屋急務。

命名「快屋」更突顯優點

「簡約公屋」的最大缺點,其實出在命名之上。「簡約」之謂,無疑份屬中性,既可有效區分傳統公屋,也避免透露其本質是貨櫃屋之類的真相。然而,為何僅僅滿足於中性命名,而不追求突顯政策的優點呢?其實,「簡約公屋」的最大優點,絕對不在「簡約」二字!那麼,優點是啥?當然一字記之曰「快」!一方面,《施政報告》提出把公屋輪候時間由6年降至4年半的目標,這項新措施正是實現目標的一大憑藉。另方面,站於劏房戶角度,盡快上樓不單有助改善居住質素,還可大大節省住屋開支,每月省回千多至數千元租金,對基層家庭來說絕非小數目──他們愈快上樓就可愈快變相減租,一年下來甚至可以減省逾萬元之多。果如是,「簡約公屋」豈不應該易名「快屋」?對媒體報道或公眾討論來說,「快屋」二字也較「簡約公屋」乃至「簡屋」,更加簡明兼富褒義。

這是「語言偽術」抑或「語言藝術」?視乎不同人的觀點與角度。譬如美國最新的「通脹削減法案」,眾所周知跟緩和物價毫無關係,但以此掛名出師,則易贏民眾及國會的支持。對比最新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為6年,「快屋」則容許輪候3年以上家庭提早上樓,從而把整體平均時間拉低到4年半,突顯其快速優點豈非順理成章?事實上,「快屋」除了輪候快,組裝快亦為另一特色,而當局並已快速物色到3萬個單位的用地。

話說回來,政府誠非完全不懂文字遊戲。好像坊間對「明日大嶼」猜忌不小,查新一份《施政報告》便完全沒提此四字了,而是採取較中性的交椅洲人工島說法。可是,要想這個填海大計水到渠成,套用上述突顯優點的命名宣傳辦法,亦宜強調這是建設第四條過海隧道的理想平台島。

尤其近期正在熱議三條過海隧道收費的調整方案,正好回應了有建議說王道做法是增加供應(增建隧道),如此便可簡單減輕供不應求下的加價壓力,並可理順香港過海交通網絡的布置。

始終,興建人工島的受惠對象既不明確、也不直接,眾所周知這有利於香港長遠整體發展,但現實情況是,太過訴諸宏觀未來,根本難以打動市民,青年更是無動於衷。反過來,以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掛帥,則相信是絕大多數人望眼欲穿的基建了。

「中鐵線」的倡議,情況跟交椅洲人工島相近。《施政報告》所提的興建理由,是紓緩屯馬線的載運壓力,兼縮短大西北居民來往九龍的時間。不過,配合《施政報告》裏所沒提及的北環線(不知有心抑或無意),中鐵線還有一大服務對象,就是配合北部都會區的興建,讓相關未來居民可以「三管齊下」,即可透過中鐵線、東鐵線、屯馬線接駁市區。為何《施政報告》對中鐵線的定位,僅觸及紓緩屯馬線而隱去東鐵線?皆因屯馬線的受惠對象是現成居民,北部都會區的居民現在尚不存在,道理就如交椅洲人工島一般,要爭取社會支持當然應覬覦明確而直接的「將得利益者」。

交椅洲、北都會的語言藝術

再加上,查北部都會區的地位到底不是純住宅,《施政報告》把它編入「不斷增強發展動能」之中,亦即屬於經濟一類,反之交椅洲人工島則在「切實排解民生憂難」裏面,即是屬於房屋一類。的確,北部都會區的重中之重,乃是借助毗鄰深圳的優勢,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興建房屋份屬配菜而已。平情而論,深圳發展已跟香港比肩,當深圳河北已充滿高樓大廈,深圳河南實不宜繼續一片荒野,河流兩岸的發展好應「咁高咁大」、以至相輔相成才最適切。當局避談中鐵線的一大功能是服務北部都會區,不排除是想避免觸及反中情緒,以免這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鴻圖大計胎死腹中。事實上,同一個宣傳手法,何不同時套用到交椅洲人工島,以至「簡約公屋」的「語言藝術」命名?補充一點,中鐵線的「中」字命名,實也足令坊間產生無窮聯想……

好的命名,是以優點命名,不必太過拘泥事物本質,請謹記此點。

李家超的首份功課,提出不少破格新政策,旨在打破香港經濟社會所面對樽頸,由搶人才、搶企業,到終於補築公屋與劏房之間的住屋階梯,以至終於落實社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以免人口老化下公營醫療遲早爆煲皆然。要留意的是,要成為以結果為目標的實幹型政府,政策(Policy)雖好也需公關(PR)支持(另一P即Politics,在愛國者治港下政治阻力已不大了);好的公關可把醜人捧為偶像,不好的公關則恐把好事描成壞事。今次《施政報告》許多內容方向正確,關鍵是如何一一貫徹落實到底,get the job done。

上一篇解讀「重奪供應主導權」

下一篇參考國內外搶人才經驗3建議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