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強積金年金化糾正錯誤?

曾國平| 經濟3.0

2021年10月7日

勞福局長羅致光早前接受訪問,指政府正研究如何將強積金自動甚至強制轉為年金(annuity),理由是退休人士不將財產轉換成穩定收入的話,消費意欲會降低,導致經濟收縮云云。這個答案有點非理性行為的意味,不一定錯,但為此將強積金制度「強」(強迫月月儲錢)上加「強」(強迫慢慢使錢),是否值得?

問題關鍵在於普羅大眾到底有多醒目聰明。

當理論不符合現實

所謂的年金之謎(annuity puzzle),指的就是經濟學理論推斷清清楚楚,但就是跟市場選擇相距甚遠。生死有時,何時才是終結時?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很難說得準。面對長壽風險,退休後的積蓄如何使用不容易打算,尤其是怕錢使得太快,「不幸」地太長命的時候就要臨死生活潦倒,是以畏首畏尾不敢多花。這大概就是局長所指的「消費意欲降低」了。若市場上有年金供應,憑手上積蓄可以換取一筆定期收入,就算這個收入只是從統計上的預期壽命算出來,毫無額外優惠,怕太長命要捱餓的退休人士都會全數購買,一點積蓄也不留。

這套有超過半世紀歷史的理論,假設或有點極端,後來的延伸修改,大多嘗試從不同角度令理論更貼近真實:年金未必可以跟通脹掛鈎、退休人士擔憂某日會有突如其來的巨額支出(如醫療)、有意欲將資產留給子女,這些處境都合情合理,亦似乎會減低對年金的需求。謎團所在,是只要退休人士可以用年金收入重新儲錢,這些處境對年金需求都沒有太大影響【註】。無論如何扭盡六壬,理論推斷的大方向還是一樣:年金是退休人士瞓身購買趨之若鶩的好東西!

回到現實世界,年金市場小得可憐,產品乏人問津,與理論結果相映成趣。

這就帶出了經濟學一個常見疑難:當理論推斷跟現實情況不合,到底是理論有錯,還是人的行為有所偏差?

是人蠢還是專家不足?

專家可以選擇高高在上,套用行為經濟學的口吻,指理論上年金有明顯好處,退休人士興趣缺缺,是非理性的愚昧表現,也許是不懂計數,也許是不懂作長遠計劃,總之就是不夠專家聰明。為大眾福利着想,政策上就要輕輕一推(nudge),甚至如局長提到的強力禁制,將錯誤行為糾正過來。專家也可以選擇較謙遜(亦即倒自己米)的態度,指出退休人士無視年金已久,長期集體愚蠢的解讀不太合理,更可能的原因是別有苦衷,只是專家知識有限又或數據不足,未能完全理解行為而已。局長取態,似乎是傾向前者。

應否在強積金制度上再強人所難,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強積金的「原罪」,不是基金貪得無厭濫收費用,而在於一個「強」字。強迫全民儲蓄,就要確保供款者守規矩,又要監察基金受託人守法,這些繁文縟節的成本最終就反映在收費之上。制度上先天不足,就算積金局多年來如何努力,強積金的行政成本始終在私人市場之上。強迫退休人士領取年金,就是強迫他們繼續在制度中硬食這些成本,將痛苦延長,放棄更多制度以外的可觀回報。

局長眼中的普羅大眾,消費和儲蓄行為上到底有幾蠢?

註:Peijnenburg, Kim, Theo Nijman, and Bas J.M. Werker. "The annuity puzzle remains a puzzle."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70 (2016): 18-35.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上一篇不夠地定不夠樓?

下一篇官商民合作 拓北部都會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