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旅遊餐飲的「失血」「供血」警號

李道|

2023年4月25日

通關復常,各界一直期待,可惜事與願違,所謂「報復式旅遊」,更多體現在酷愛外遊的港人。餐飲業界抱怨,作為坐困愁城三年之久的首個長假期,復活節和清明節生意額反較放寬措施前下跌兩成。雖然,同期並非內地長假期,故訪港旅客較出境港人少,坊間毋須大驚小怪,但值得留意是,自通關後,不論內地抑或海外來港旅客,人數恢復均嫌較慢。更有甚者,以上或非短期現象,而是香港旅遊競爭力長期不進則退的體現;如果香港繼續錯判問題,兼而沒有對症下藥,不着手處理本地消費力流失與旅遊吸引力不足之窘,同時減少「失血」和增加「供血」,由食肆到整個旅遊業皆恐岌岌可危。

長假出境人多 長期北上更多

復活節假期橫跨4月7日至10日,連同周中4月5日的清明節,以及再早幾天的星期六日,這個長假期最多延綿十日之久。期間,入境處資料顯示,香港居民出境人次逼近272萬。哪怕這批流出的市民,每人僅於境外吃一頓飯,以每頓飯100元計算,已涉及2.7億元的消費額;2.7億元是個什麼概念?據統計處最新去年第四季的數字,當時全港所有食肆的日均收益為2.8億元。以上是按每人在外吃一頓飯計算,如果是吃兩三頓飯、每頓花費更多、又或外遊數天,又將如何?不難想像,這個假期香港流失多少生意。

市民久未外遊,誠不宜介懷流失區區十日長假的生意;問題是,罕有的長假期或不足慮,頻密的短假期則不必然。自通關後,香港居民日均出境人次已漸攀至上月底(即長假期前)的17萬水平;其中,每逢周六均為出境高峰,查上月4個周六皆涉約23萬人次,連帶周五亦有20萬人次,加上周日計算的三天累積出境人次有近60萬人次。他們的出境目的地,逾90%皆為內地,特別是深圳;因為,機場只佔2萬人次左右,經羅湖、落馬洲支線、深圳灣、香園圍、落馬洲的則高約16萬,而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亦佔4萬。

切勿小覷相關即日來回或隔日來回的短暫出境,理由如下:

首先,每個周五六日流失60萬人次,一個月下來便涉240萬人次,這數字實媲美剛提到的長假期流失。而且,這是每個月持續發生,並非幾月一遇的長假期。

再者,周末的消費力,一般較周中為高,這包括每頓飯的預算。對於平民食肆及住宅區、寫字樓區的影響或許較小,對於中高價食肆及旺區則非同小可。

退一步言,港人北上消遣誠非新鮮事物;今次分別,主要在於3年前後的巨大變化。

一方面,內地發展一日千里,早非吳下阿蒙,現在北上賣點不限「食平嘢」,更多是「食好嘢」。單是深圳,一個商場所提供的各省、各國菜式,選擇之多不單遠超香港,兼且北上幾回都未嘗盡,尤其港人一向嗜新。另外由食品到服務的質素,內地亦可能勝過香港。畢竟香港地少人多,論舒適度已先天輸蝕,加上人工、租金成本較高,周星馳的《食神》已有精闢諷刺(座位要擠,飲管要粗等),食品質素不單可能將貨就價,高流轉壓力下還多預先煮熟再去翻熱,就連火鍋肥牛亦未解凍,對比內地則可以手切招徠……也就是說,周六日的流失不僅涉及高消費時段,還很可能流失了北上「食好嘢」的高消費力饕客,不再涉及「食平嘢」的低消費力客源,較諸數年前已演變出「新常態」。單論飲品,內地已從流行奶蓋茶,多元衍生大量手打茶了。

另方面,政治因素也有助力,三年前香港所爆風波,除令黃絲「覺醒」,其他人同樣因此「覺醒」。必先闡明,無論今昔黃絲皆不易北上,故無分別可言。但一些從不關心政治的市民,經此逼站邊的運動後,也變得開始留意內地資訊,市場上也湧現大量相關資訊;就如沒有港人移民潮的話,也沒多少人留意英國本土情況,例如稅制、物價之類,此乃供應隨需求上升的一個反映。配合小紅書、抖音等崛起,好些介紹北上消遣的識途網紅,頓成不少港人寵兒,並成為今輪復常短途外遊潮的重要推手。撇除持偏執政見堅拒北上的,最近嘗過北上滋味的港人幾乎有口皆碑。

人望高處,水向低流,已因深圳等強勢崛起,香港食肆競爭力開始相形見絀。市場學的4P之中,香港彷彿只餘Place(地點)的就近優點,Product(產品)和Price(價格)均吸引力消退。更有甚者,隨着兩地跨境日益便捷,本地食肆或已不再屬於non-tradable goods(不可貿易商品)。過往有個誇張說法,是乘飛機到日本、台灣之類吃頓飯再即日回港;最近網絡則在廣傳,一個自駕北上吃飯的即晚來回例子……事實上,所謂香港出現「逆向帶貨」,僅為北上潮流的冰山一角而已,市民親身北上「肥水北流」才更值關注。

當然,對比疫前日均約有22萬人次經陸路出境,目前的日均17萬人次仍恢復不足八成;不過,復常須要進程,當更多港人成功續領回鄉證,毋須排隊輪候數月之久,未來北上「返鄉下」的人數必然更多(注意,這個「返鄉下」真真正正指向返大陸,而非外遊其他地方)。

Place優勢外 增供應降成本

如何是好?毫無疑問,香港必須在產品、價錢、宣傳等加把勁,不能再一味食老本,仍迷信「大香港主義」,甚或一味訴諸本地情意結,「黃色經濟圈」的崩潰已說明路遙知馬力。

其中,針對租金成本,增加商舖供應必是出路。畢竟,香港一直病在供不應求,由住屋到商廈皆然;反過來,內地則嫌供應過剩,惟好處是租金不會過高(核心區除外)。准入及經營成本降低,尚可鼓勵創新(開設新菜式食肆),甚至鼓勵創業(最近商場內「市集」盛行,便為年輕人帶來新機會)。過去好一段時間,香港受困「仇商」情緒,「潔癖」所累甚而規劃了一個個商舖供應近零的純住宅區;試問被嘲為美食沙漠的馬鞍山和康城,對比沙田、屯門等地,病源豈不在於商舖不足?深圳之能夠吸走港人北上消遣,一個個超大型兼食肆林立的商場正是主要蒲點。

當然,香港不能一味興建商場,以上旨在強調必須遏低租金,畢竟一個地區的發展到底須避免食肆及商舖過於稀少;事實上,除「失血」外,香港旅遊業也同時「供血」不足,吸引力有待提高,這是不能靠大興商場來解決的。

訪港人數重要 逗留日數亦然

轉談「供血」之前,須要先強調一點:過往在審視香港旅遊競爭力時,往往集中到訪港人數,因數字節節上升而得出正面結論;可是,另一關鍵要素卻長期被忽視──留港天數。

如前所述,港人外遊每多一天,意味本地多流失一天生意;同一道理,來港旅客逗留每多一天,在港消費也會水漲船高。比如,一個留港兩天的旅客,對旅業的貢獻大概等同兩個留港一天的。

先以日本為例,疫前50%旅客的逗留時間平均介乎4至6天,30%更逗留7天或以上,反觀3天或以內的只佔10%。至於面積跟香港差不多的新加坡,去年逗留時間也平均超過4天。香港呢?截至2019年則平均僅得3.3天,其中來自北亞即日、韓只有2.2天。千萬勿輕視短短一天半天的差距,因低基數效應,港星之間的平均逗留天數已相距兩三成了。

景點不多,無疑是留港日數較少的一大主因。新加坡2019年的旅遊調查裏,詳列旅客曾經到訪什麼景點:集主題樂園、水族館、以至賭場於一身的聖淘沙名勝世界,近50%訪星旅客都曾到訪,另外由填海所得濱海灣花園亦有50%,單是這兩個景點已夠花一天以上時間遊覽,另外烏節路、牛車水、小印度都吸引約40%旅客到此一遊。香港當然亦有銳意開發景點,但沒有任何一景點的到訪率能夠媲美。旅發局調查指出,到訪率最高的尖沙咀海濱亦僅23%,太平山頂為17%,迪士尼樂園為15%,海洋公園為9%,而女人街、廟街、蘭桂坊一律約10%,至於昂坪和摩天輪更低至6%和4%,以上且已撇除不過夜客計算。

何以故?訪星旅客之中有近40%是首次到訪,訪港旅客則為20%,這多少影響到景點的新鮮感及吸引力;問題是,這實不足以解釋上述逾倍差距,尤其兩地度假客與商務客的比例相若。其一,是香港景點的確不及新加坡新穎,也別論當地會積極推陳出新,不惜填海打造新景點了,當見聖淘沙殘舊亦撥地發展新的名勝世界,而相對彼方的環球影城,香港迪園、海園的遊戲和設施均呈老化,而西九文化區的落成啟用亦嫌好事多磨、姍姍來遲。其二,香港作為旅遊城市,於各口岸及其他熱點如交通工具、商場等等,宣傳景點的頻率與力度也遠不及新加坡鋪天蓋地。其三,香港的重複蒞臨回頭旅客較多,本屬極大優勢,惟景點是否耐玩耐遊?為何旅客來港購物之後,便告急急腳離港?

開拓一天遊 推平民飲食

對症下藥,香港或無條件仿效新加坡,一來拓地難如登天,二來有地亦宜優先解決房屋問題;所以,在盡量開拓新景點外,還應把更多重點傾斜至宣傳對旅客而言的「隱世秘境」,不能一再食老本,因老本已難留客。其中,郊野遊、外島遊之類,針對開發一日遊、半日遊等產品,便可有效挽留旅客在港。相較面積更小的新加坡,於Tripadvisor搜尋當地遊覽團和活動,單是一日遊就有56頁結果;至於香港?則只有1頁共30個!Klook情況類同,新加坡的一日遊選擇有5頁結果,香港同樣1頁盡錄。這是源於香港景點不及新加坡嗎?肯定不是,至於後者多屬人工打造,我們則為自然真山真水。疫下港人皆知,由行山到外島遊,都有很多選擇,而且景色獨特。始終,好些需求是創造出來,此外亦須供應配給才成,兩者缺一不可;遺憾的是香港既沒宣傳,亦乏配套,特別是較諸新加坡而言。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有入場費的景點,類似的郊野遊、外島遊一次生、兩次熟,重複遊玩的門檻其實很低,故很適合香港這個回頭客量極高的旅遊城市。

不必諱言,香港有種「旅客恐懼症(phobia)」,無疑對旅業發展形成掣肘。其實,不少地方皆有「過度旅遊(Overtourism)」之窘,威尼斯便為一大代表;重要的是,只要做到趨利避害,那就根本不成問題。譬如把塞到土瓜灣食肆的旅客轉移海上用膳,便為一石二鳥之策,由居民到旅客皆可雙贏。上述的一日遊產品,如果盛行亦有利於分流旅客,特別是在導遊帶領下,當可杜絕旅客不良行為,而過程中不單可延長逗留香港時間,還可創造新的導遊就業機會。「旅客恐懼症」倘導致香港旅業過於側重防守、不肯放手進攻,彷彿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擔心有措施衍生擾民行為須承受千夫所指……

批判「廉價團」本就「錯重點」,因只要避免「擾民」和「劏客」,旅遊本來豐儉由人,試問世上難道就沒「窮遊」概念?在街上啃麵包,揹背包住青年宿舍、以至睡膠囊酒店等,不是司空見慣?當中還涉一個錯誤觀點,就是來港旅客必須是高消費,所以看不過眼只吃廉價快餐。這種思維作祟,無疑損及香港一大獨有魅力──街頭小食文化。

正當台灣、泰國等地夜市林立,成為當地旅遊推廣一大標記,為何香港卻不屑一顧?另外燒味飯、米線粥麵等,何解又不能登上宣傳大雅之堂?正當韓國的炸雞啤酒和部隊鍋等,逐漸風行全球,香港的影視作為旅遊「軟實力」,卻鮮見突顯本土小食。旅遊一個重要部分,是體驗當地截然不同的文化,包括飲食文化;移民別處的港人,最惦記的「港味」,正是港式焗豬扒飯、菠蘿油之類外地所沒有的平民食品。只怪,香港的「賺到盡」氛圍,不單抹殺了「廉價團」或「窮遊」,其實本土美食亦一起遭殃。

旅發局最近舉辦一個推介活動,由港人投選推薦旅客的美食、景點等,方向無疑正確。下一步,必須有宣傳推廣配合,不然「有清單」跟「無清單」實沒分別,另外其他「軟實力」媒介亦宜一起發力,把香港美好一面展現世人。

香港旅遊基礎其實不差,只是多年來發展不進則退、又或未認識到香港獨有魅力,以致港人和外客皆被其他地方吸走。最後多補充一點:單計不過夜客,北上港人亦較南下內地客為多,查長假期前,截至3月底七天平均港人出境人次,除機場外有約15萬,惟同期相關內地旅客入境人次,則僅6萬多,即短途南下人數僅及北上的40%,香港對內地客的「吸力」已遠遜內地之於港客了。香港若再不思進取,由旅遊到餐飲只怕「失血」更多、「供血」更少。

上一篇復常鑰匙復信心 民營經濟做引擎

下一篇內地客重臨帶旺零售 港首季經濟可復增長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