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梁兆基:盡快通關加速大灣區融合
疫情拖慢發展 經濟貢獻推遲兩年

大灣區專題_GBA商貿創科全接觸

2022年9月19日

大灣區發展策略是發揮粵港澳三地優勢,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並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及訊息流等,加強大灣區城市互聯互通。然而,過去兩年多的疫情已影響到大灣區發展進程。香港總商會行政總裁梁兆基表示,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原預期可在5至7年開始見到大灣區對經濟的貢獻,現時可能至少要推遲2至3年,但深信大灣區帶動經濟的潛能依然存在,料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後一年多,便可看到融合的步伐加快,開始享受初期成果。

梁兆基坦言,過去兩年多,疫情拖慢了大灣區的融合,因為很多發展需要互相交流,也需要灣區城市互相協調才可推進,達至高度融合,但相對疫情前,兩地人流量大減九成多,即使灣區的內地城市之間,人流量亦減少約五成。

創科無大礙 實體活動受影響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早前發表的報告提到,與疫情前相比,大灣區的同城及各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分別平均減少74%及77%。雖然嚴格的邊境限制短暫妨礙大灣區聯動,但相信長遠發展不受影響。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將視乎決策者如何成功深化區域融合,推動區內經濟合作,當人流恢復時能夠更快速復甦。

梁兆基直言,受到疫情影響,大灣區整體發展進度「一定不符合預期」,惟七大範疇的發展仍然繼續,只是步伐不同。

其中,毋須面對面或實地考察的範疇進展會較好,以創科為例,即使兩地交流減少,透過視像及其他方面都有密切聯繫,香港自身的創科亦繼續向前,希望將來恢復通關後,兩地創科成果可以互相融合。此外,建基於互聯互通的發展,特別是金融方面亦繼續有所推進。

至於難以在網上進行的活動,則大受影響,若需要在灣區內建立銷售網絡,不能自由進出灣區,便難以辦到。產業體系因整個供應鏈的流程受阻,減慢了中港在現代產業體系方面的融合。其他如大灣區生活圈及「一帶一路」,亦因難以外訪,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都放慢下來。

總體潛能仍在 視乎開關進展

梁兆基指出,香港總商會在疫情前曾帶領多個商界考察團,與內地各城市交流,推動各城市在不同制度下促進大灣區業務融合,可惜爆疫後已難進行面對面交流。雖然曾舉辦多個網上交流會,討論灣區的發展流程、制度及有什麼可改善的地方,但網上交流始終有局限。他透露,在疫情前,原預期可能於5至7年開始見到大灣區對經濟的貢獻,現在可能至少推遲2至3年,還要視乎何時恢復通關。

他解釋,目前遇上更複雜的政經環境,會影響外需,因為灣區的融合亦需要產出邁向世界各地市場,若全球需求減弱,帶動生產的程序亦會減慢。

「不確定因素是有所增加,但總體(大灣區)潛能仍然存在。」他表示,大灣區七大發展範疇中,部分受到疫情影響進展較慢,當恢復通關後,相信這些活動將很快恢復過來,「要實際再推動發展,一定要等通關。」他預期當恢復通關後約一年多,就可以見到大灣區的融合步伐加快,或感受到一些初期成果。

當兩地恢復通關後,灣區的發展步伐回復正常,香港經濟可望提升多少?梁兆基說暫時難以估計,經濟反彈速度要視乎通關時間,何時通關是決定性的因素,並要把握時間,「若(拖得)太久,人才及投資已遷出,已在外駐紮,就很難回來。」

他指香港是中轉站,是融通中西的平台,只是提供服務,對香港而言,對外是很重要,相比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重要。內地城市可靠本身城市的內需市場,不通關對他們的影響不及香港嚴峻。香港總商會過去兩次向會員進行的意見調查均顯示,對外及對內通關是最受關注及最渴求的要求。

採訪、撰文:陳玉珍

上一篇提高青年認知鼓勵北上工作

下一篇政策定位毋須變 合作最重要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