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經歷了3年新冠疫情,最痛苦的回憶是什麼?一定包括愈收愈緊的抗疫措施、一波接一波的感染個案及死亡數字,而期間印象較深刻相信是頻頻在鏡頭面前分析病毒傳播鏈的抗疫專家袁國勇教授,毋須再戴着鴨嘴形口罩四處查找染疫群組的他,最近接受《信報》專訪時,娓娓道出新冠疫潮中令他心有戚戚然的3件事。展望未來,袁教授認為,10年內本港極可能再爆發大規模疫情,大家必須做好準備,把死亡率、身心疾病及經濟損失降至最低。
2003年沙士一役,或許市民仍記得經典一幕,就是特區政府向爆疫的牛頭角淘大花園E座發出隔離令,居民要暫時遷住度假村。
沙士至新冠 衞生無寸進
2020年,出現一場席捲全球的世紀新冠,令袁國勇戚戚然的第一件事,是香港有些地方的環境衞生情況竟較十幾年前沙士時惡劣,絲毫沒半點進步。他十分詫異仍有很多舊私人屋苑環境衞生真的非常差,「例如天井位四邊全部圍實晒,只有天井一個窿,下面滿是垃圾、老鼠、曱甴,居民從來唔會打開天井個窗,一開就臭到不得了,老鼠、曱甴走晒入屋,我估唔到香港過咗咁多年,都仲有居住環境咁惡劣嘅地方。」
新冠變種毒株Omicron空氣傳播力強,袁國勇早於2021年1月建議市民戴兩個口罩提高病毒過濾能力,他痛心本港有萬多人在疫潮中失去寶貴生命,並憶述於2021年底,即第五波疫情爆發前,「葵涌邨逸葵樓大廈裏面有打直、打橫嘅傳播,經流行學深入調查,發現輸入個案先在屋企人當中傳播,屋企人之後去過倒垃圾,最終變成快速傳播。」他坦言對事件感到非常痛心,「因為呢次傳播,令到第五波疫情開始,亦導致最少13000人過身!」
不忍長者街頭捱凍等入院
憾動袁國勇的,還有2022年初,多間醫院戶外地方出現大量候診的新冠患者,那情景令他無法忘記,「當時正值一年之中最凍日子,他們很多是來自老人院的長者,在醫院外面冒着寒風等入院,我怎不心痛!」
事後檢討,袁國勇認為事件其實可以避免,惟本港沒有好好利用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共8個月的「空窗期」,幫長者和長期病患人士接種新冠疫苗,最終出現無可逆轉的局面。
COVID-19一役,袁國勇沒料到自己由教授變身為「偵探」,有化身刑偵探員到案發現場查案的感覺,他回想起來也感到好笑,其中某次發現更可謂意想不到。事緣有些場所例如健身室或餐廳的新鮮空氣攝入量非常低,甚至是零,市民在內進行劇烈運動或進食時不戴口罩,很容易被傳染,如果沒有衞生防護中心安排團隊實地考察,再跟食環署、機電署等部門一齊深入調查,相信這些問題不會被發現,「我們每次考察都有新發現,對病毒環境行為及城市基礎設施了解明顯增多」,他強調本港必須從過去經驗汲取教訓,為未來可能新出現的傳染病做好準備。
料10年內有新病毒來襲
疫情今年初開始放緩,袁國勇3月投稿《信報》,提到1894年的鼠疫,令當時本港人口急劇減半,可見病毒的「強大殺人能力」,他擔任講座教授的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目標就是當有新傳染病爆發時出一份力。團隊自1997年成功推出快速核酸測試,應對全球首次H5N1禽流感病毒由禽鳥跳進人類後,2003年再設計快速核酸測試及抗體檢測,在深圳東門野生動物市場追蹤到病毒的中間宿主果子狸;另外,2005年在中華菊頭蝠中發現「類沙士蝙蝠冠狀病毒」,其身上有高達39%帶2003年人類沙士相似的病毒。
居安思危,袁國勇認為,未來10年本港極可能再爆發大規模疫情,所以必須作妥善準備,將死亡率、身心疾病及經濟損失降至最低。現在便開始審視應對措施,例如改善準備工夫等,「地球人口愈來愈多,人類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愈來愈嚴重,氣溫上升,搭飛機愈多,只會愈加快新發傳染病爆發。」
疫情帶來痛苦,也帶來經驗。捱得過沙士、新冠,倘若不幸再有病毒來襲,港人能有備而戰呢?
採訪、撰文:司徒志雄
攝影:黃潤根、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