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
剪紙屬中國傳統藝術,透過不同的光影線條組合,發揮無限創意;我是劉銘鏗(Sun Fool,神父),從事紙藝創作接近20年,正職為舞台劇燈光師,亦會舉辦立體書劇場表演;紙藝看似簡單,然而「紙短情長」變化萬千,單靠紙張支撐整件作品結構,背後原理大有學問,最重要講求陰陽平衡,體現中國民間智慧與生活哲學。
「神父」是我中學時候的花名,上大學選讀宗教研究,更順理成章被人這樣稱呼,我本身其實沒有宗教信仰,從小愛觀看話劇與舞台表演,惟一早自知非幕前材料,讀書時參加劇社,曾任助理舞台監督,覺得幕後更適合自己,長大後考入演藝學院讀舞台燈光設計,冀以另一種方式貢獻舞台。
辦立體書劇場 講自己故事
身為燈光設計師主要協助別人完成演出,但也有自己想分享的故事,遂於2003年開始籌辦一些「講故事」表演活動,又不想棟篤笑「齋talk」,希望透過道具輔助增加趣味性,當時靈機一觸,想到「立體書劇場」這種表演方式。
眾所周知,立體書與紙張關係密不可分,向來喜歡做勞作的我,決定自學剪紙藝術,購買坊間立體書和參考別人作品,研究其原理,再不停練習摸索,心得是「最緊要夠膽錯」;記得早期作品只求那些機關「黐得埋」就算,現在回看當然屬失敗個案,有道自古成功在嘗試,未錯過,又怎知日後如何改善?
同樣道理,紙藝也要不斷試。傳統上講求圖案結構、陰陽比例,其中一大要訣是「每張紙只剪一個圖案」,以此為基礎,個別情況會有例外;當然,線條太幼、折斷或無法支撐等屬家常便飯,說穿了,還是得依靠中國傳統陰陽平衡的原理。
深諳光暗層次 發揮空間大
紙藝只要一張紙、一把鎅刀或剪刀,入門絕對不難,關鍵是如何掌握技術;我本身任舞台燈光師,對光影以至光線營造出來的立體感,敏感度都較高,而紙藝作品從古到今,很多時都被製作成貼在窗戶的窗花圖案,在光影襯托下,效果更為清晰,自己熟悉如何掌握光暗層次,確有幫助。
如此「紙醉金迷」,只因我非常享受過程,從創作概念到落手製作,把平平無奇的紙張,變成獨一無二藝術品,如之前新冠疫情封關期間,我試過用本地茶餐廳外賣紙,製成圖案作品,寄給一些在外國生活、因疫情不能回港探親的本地朋友,算是稍為慰解其思鄉之苦;現在社會復常,今年夏天我打算親身帶着作品出國探望他們。
有趣的是,我從事的其他工作,經常要東奔西走,往往牽涉到很大的實體空間,相反紙藝創作需要的空間很小,大概只需一張枱的面積而已,可是精神上的發揮空間無限大,像置身無邊無際汪洋大海,令人沉醉其中忘掉煩擾,不像日常生活般,很多時候有諸多規範。
舞台燈光、立體書劇場、紙藝創作,三種都是表達個人想法的媒介,未來我希望投放更多時間在紙藝方面,畢竟這類創作相對個人化,其他兩種表演藝術往往涉及很多外在因素,如表演場地、行政工作,也要視乎機遇,不像剪紙般可由自己控制;始終年紀開始大,要學懂善用時間,做最喜歡的事。
採訪、撰文:許鎮邦
攝影:何澤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商場展覽貼地 拉近距離 |
上一篇: | 7人車讓線不讓遭撞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