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
提起蠟燭,很多人只想到生日、燭光晚餐或拜神,老一輩更可能聯想起不吉利事情,中國古詩中,蠟燭往往見證悲傷情感:「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時至今日,這東西的發展「勢如破燭」,已成為裝飾擺設以至冥想工具,設計千變萬化,我羅沛筠(Janette)約20年前開始鑽研,其後把興趣變成事業,2019年創立品牌,提供日韓專業證書課程,冀推動本地蠟燭文化。
我的「捕燭」之路,緣於早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畢業後,曾於當地工作,某日逛街見有個專賣蠟燭的地方,好奇地買回家試玩,那些年的款式不像現今五花八門,只有傳統柱體和罐裝,我在家中點起來,看着火光帶來的透亮及絢麗效果,感覺非常治癒,生活壓力一掃而空,從此對蠟燭不能自拔,更愈來愈沉迷,索性購買原材料、溶器、模具,依書自學製作起來。
日韓學藝 集各家大成
其後返回香港生活,這份熱情絲毫不減,惟當時蠟燭文化在港尚未流行,我只視之為興趣,直到近年日本、南韓等地開始興起手工產品,款式古靈精怪層出不窮,有造型類、雕刻類等,設計新穎兼顏色豐富,日韓兩地亦分別成立多個協會,推出不同證書課程,令產業專門化,喜歡「高瞻遠燭」的我當然不會放過機會,數度前往學藝,成為認證導師。
考獲多個專業資格後,自覺集各家之大成,「胸有成燭」想將這門文化推而廣之,先是公餘到不同地方教人製作,2019年決定辭去本身文職,在觀塘開設工作室,專注設計之餘,也提供一些日韓專業證書課程。
隨着時代進步,蠟材愈來愈多,除常見的石蠟(paraffin),還有蜜蠟(beeswax)、大豆蠟(soy wax)、啫喱蠟(gel wax)、棕櫚蠟(carnauba)等,特性與製成品形態迥異。
市面上品質優良的香薰產品,多使用大豆蠟,因屬大豆副產品,100%植物性,較從石油精煉過程中取出的石蠟更環保。
不知大家有無留意,平日燃點柱體、罐裝或香薰蠟燭,表面很易形成凹位,那是因有些人比較知慳識儉,點着後不久就弄熄,其實蠟是有燃燒記憶,會記得首次的邊界,過後每次都只會往中間燒,久而久之凹位愈來愈下陷,「核心的外圍」白白浪費掉,故最理想是首次燃點的時間長一些,待整個表層完全熔化,一般要1至2小時,之後才熄滅。
近年蠟燭造型設計愈趨精緻,部分會當裝飾擺設,人們不捨得用,然而我對此有保留,因見過不少人在商店拿起蠟燭,第一反應竟是放近鼻孔聞味,其實是要燃點,尤其香薰蠟燭更屬必須,才可散發最大香味,所以,別忽略火光所帶出的感覺,特別是透光產品,要點着方見識到其真正魅力。
熱愛教學 盼推己及人
多年來「知燭常樂」,對我來說,每件作品都獨一無二,每次都為我帶來驚喜並有所得着,這也是我熱愛教人設計的原因,期望推己及人,讓大家真正享受到燃點過程,欣賞到蠟燭的美態。
採訪、撰文:許鎮邦
攝影:黃勁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興趣班女性佔九成八 |
上一篇: | 西九法院調包案 越押男周六提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