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7日
「開卷有益、學無止境」屬老生常談,我梅可欣(Renée Boey)從小明白「書中自有黃金屋」,先後於美國哈佛和英國劍橋兩所大學讀文學,對我來說,閱讀和求學並非為分數或證書,而是過程中如何影響日後人生,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這心態驅使我7年前開設英語教育中心,今年更會創辦正式小學,冀透過教育改變社會。
我家族成員眾多,跟十幾個表兄弟姊妹一同長大,以互相講故事及教功課為樂,父母和兄長都是愛書之人,大概家學淵源,我自幼喜歡閱讀,尤其鍾情文學和藝術,中三後留學美國,接觸很多英美文學,愈讀愈有興趣,大學及碩士都是選修這方面科目。
授業打破隔膜 矢志春風化雨
對教學的興趣源於在美念中學期間,課餘經常參與義工教學,初時主要負責教一些難民兒童,不少來自非洲戰亂國度,如蘇丹、埃塞俄比亞等;即使他們大多擁有不快的過去,無損對學習熱情;能與孩子分享這種喜悅,從而讓他們發掘自我,相當有意義。
到大學年代,我任教一個協助成年新移民考取美國公民資格的英文課程,雖不屬學術性質,亦算幫助別人爭取前途及機會,他們的學術水平或不及我,人生經驗和挑戰則大得多,部分具備豐富專業知識,只因不諳英文,難融入當地社會;教學過程中見證他們學好英語,落地生根,感受到老師這角色如何成為打破隔膜的橋樑,令我的教學熱誠更濃。
本來碩士畢業後繼續學業,但之前教學經驗改變了我想法;與讀書寫論文相比,做老師似乎更實際貼地,2007年回港執教鞭,一做4年,學而後知不足,2011年再赴美國,於三藩市讀創意寫作碩士,豈料到埗後第二星期,課程尚未開始,在校園外被車撞至重傷昏迷,身上有十多處骨折,兩個月不能落床,之後整整一年半斷斷續續做物理治療,碩士課程也在輪椅上完成。
校園外被車撞 負傷修畢碩士
死裏逃生,令我更懂得生命寶貴,把握時間做一些值得做的事;從前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讀中學時,遇過很多好老師,不單教導知識,還全面關注我們身心發展,有位中文老師知我身體不佳,會教我耍太極;校內有全天候開放的藝術工作室,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多年後回想,我仍覺那是最完美的校園生活。
因此,當我2014年回港,決心開設英語教育中心,希望提供相近的理想學習環境;教育意義在於啟發一個人,令他們進步成長,今時今日資訊發達,大家或不用再為某種知識去學校,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指導者,利用其人生智慧,引領學生不斷追求創新。
課程設計方面,會根據孩子能力發展為基礎,目的是做好裝備迎接未來,我們不希望只教授語言運用規則,會告訴孩子為何要用英語及如何運用,當他們遇上有興趣題目,就自然想以許多豐富的詞彙跟別人溝通,才能表達其不簡單的想法。閱讀,其實是內心世界的留白,讓下一代愛上文學,就是送給他們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採訪、撰文:許鎮邦
攝影:黃潤根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雙語並重拓視野 |
上一篇: | 逾億元可卡因明擺貨櫃門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