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4日

劉勵超 天圓地方

錢作怪

香港土地長期供應不足,除了千禧年代有數年受樓市不景氣影響政府放軟手腳外,回歸以來歷屆政府絞盡腦汁嘗試多管齊下「追落後」。不過時移世易,社會價值觀、經濟因素、自然氣候和政治氣候的變化,令過去能在短時間落實善用現有土地和開拓新土地資源的方法,要面對更大的挑戰。以填海為例,港英政府在未有《保護海港條例》前,在維港內的西九龍只用了大約7年時間填海造了334公頃新土地。今天的交椅洲人工島計劃,光是研究就要花3年,整個計劃要用20年時間才能完成!

有別於填海創造「綠地」,政府改造「棕地」面對的最大挑戰,也許是徵收私人土地須作的金錢補償,以及安置在受影響土地上營運的各行各業。上世紀中葉,政府在新界收回私人農地時,受惠於各種有利原因,得以順利「低價」收地,就算是風水問題亦能以「躉符費」(和儀式)解決。發展商乘機大量收購村民被政府收地時獲得的換地權益書(俗稱Letter A及Letter B),同時亦在政府未有計劃收地發展的地方以低價收購農地,建立私人土地儲備,也製造了今天政府、村民和地產商三分新界天下、互相角力的局面。

由於政府急需土地,雖然可以使用《收回土地條例》的尚方寶劍依法強收土地,但發放法定補償金額和安置方面是否合理合情則爭議不斷,死結在於村民認為政府應該以被收土地的日後發展潛在價值(業界又稱hope value),而非以農地時值計算補償。為減少收地阻力,政府去年優化收地的特惠補償機制和特惠補償率,至今已一年,可能時間尚短,政府還未有公布優化措施的成效。

至於土地儲備富甲新界的發展商,看準政府想他們及早發展土地,便在農地用途更改為住宅用地補地價上,就政府定價不合理及議價過程冗長等問題向政府施壓。為此政府於2014年推出「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6年後再推出優化措施,但發展商不覺得採用仲裁比議價「着數」,反應冷淡。政府一再把先導計劃延期,至明年10月期滿時,計劃將「先導」了整整十年,至今只有一宗成功個案,相信發展商會繼續冷待政府的「美意」。

除仲裁計劃外,政府為吸引地產商在新界一些指定地域發展持有的土地,於2020年推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希望透過批准增加私人土地上的發展容量作為經濟誘因,利用部分私人土地興建公營或資助房屋。至今收到的5份申請中,3份獲支持及原則性同意,另外2份仍在審核中,審批時間遠超計劃所定的時間表,看來有關申請者和政府對「共享」如何做到「互惠互利」,而非被公眾視為「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考量落差大,故此遲遲未能開花結果。

政府去年3月再出招,公布以標準金額徵收新發展區契約修訂補地價安排,不過至今亦無披露市場反應。無論政府使出什麼招數鼓勵發展商加快動用它們的土地,如果無助它們賺或慳更多,政府林林總總的措施能否加多和加快土地房屋供應,實在存疑。一言以蔽之,錢作怪!

鑑於未來幾年收地數量龐大,過去幾年政府財政儲備卻大減,支付大筆收地補償會對政府造成沉重壓力,有人建議政府重推港英時代收地以一紙供日後兌換的換地權益書,代替真金白銀的即時特惠補償,筆者對此有保留。只要日後土地仍供不應求,地價穩步上升,已發的權益書便持續增值,日後政府在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賣地,豈不是又成了搜羅換地權益書的發展商囊中物,延續了它們的「地產霸權」?從相反角度看,假若未來土地供應充裕,換地權益書不無貶值風險,非手持權益書的發展商樂見。過去有傳聞一些發展商暗地支持反對中環填海,為的是怕影響其物業在該區的價值。誰知道發展商會否真心歡迎未來香港土地供應充裕,地價和樓價調整到合理水平,令他們錢袋變輕?

地政總署前署長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