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自古以來,儘管文化有異,除了「二世祖」,世人對自己的有形資產都有大致相同的管理方法,包括記錄資產的增減和運用,若然財產是私有,一般人都毋須亦不會公開其個人財產資料。時至今天,文明國家和城市的政府包括香港特區政府都擁有公共資產。嚴格來說,全體國民和市民才是公產真正的擁有者,政府只是擔當資產託管人或是等同基金經理的角色,故此政府有責任預備詳細的《財政預算案》、公開和持續更新政府的財政狀況、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也讓公眾知悉和監察政府如何善用公共資源。
土地(引伸至房屋)是香港擁有的貴重資產,不過政府對兩者增減數量和管理的數據,在記錄和發布程度方面,均有很大改進的空間。就土地而言,發展局的網站並沒有專欄提供土地供應的資料和數據,只有「未來十年可供發展土地供應預測」及「預計在《長遠房屋策略》下第六至十年落成的公營房屋用地」。至於短期的土地供應數據,就要查閱地政總署網站中的年度和季度「賣地計劃」與城市規劃委員會網站的審批各類改變土地用途的申請結果。這個數據散落和不詳盡情況,無助公眾了解香港土地短缺的嚴重性和迫切性,令政府費盡唇舌推動中部水域填海發展交椅洲人工島計劃多時仍只能獲得六成市民支持。
就房屋而言,有關政府資助房屋和私人住宅供應的數據,包括會間接影響資助房屋需求的預計新落成私人住宅數目,多年前當局曾經定期發放預測私樓落成量和空置量數據,但不知何時似乎已沒有繼續,幸而近年有民間政策研調機構嘗試填補這個資訊的黑洞。昨天團結香港基金就發布了《十年房屋落成量預測2023》,為新年度房屋供應進行「獨家預測」,藉此「助力社會快速掌握疫後煥發生機的供需變化」。除此之外,關注房屋供應問題的市民,只得左尋右覓不同政府部門的網頁(房屋局提供了多達五個部門的相關連結)蒐集資料和數據,自行消化、整合和演繹,實在是苦差。
本屆政府在土地及房屋供應問題上,不斷重複要做到提量、提速、提效、提質,筆者認為有助分析和了解這問題的有關數據和資料,不只同樣也要做到以上「四提」,更要提高土地房屋數據和資料的透明度,減少市場利用資訊不足和不全乘機炒作的機會。除了「四提」,行政長官近日還再三強調香港要「追時間、追結果、追前列」,究竟要追什麼、要追多久、追多少等等問題,還有勞當局提供更多具體的數據和資訊。
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本文為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基金立場)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中原估價指數失守80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