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是香港房屋委員會以外,全港最大的非政府非牟利資助房屋建設和管理機構,擁有及管理20條過去俗稱廉租屋,現稱公屋的屋邨。今天香港不少社會棟樑年輕時都曾居住於房協的屋邨,說房協是培育眾多參與香港建設,打響香港國際名堂人士的搖籃實不為過,房協幫助基層市民社會上流亦功不可沒。
房協於1948年成立時,沒有獲得任何政府資助,只靠時任倫敦市長透過「空襲救災基金」捐出14000英鎊,以私人力量發展非牟利的出租房屋,協助政府應付戰後基層人口急增,對可負擔住房的殷切需求。其實當時也有不少具規模的社福機構和宗教團體,部分甚至擁有可供發展土地,但它們未有把提供今天被稱為社會房屋(social housing)視為社會服務重點,而是專注設立學校、醫院、孤兒院等設施。除房協以外,同期只有一群商界知名人士成立非牟利機構「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了全港至今唯一的私人公屋,就是行將重新發展的石硤尾大坑西邨,然而其後卻無以為繼。反觀其他地方如美國,就有不少非牟利機構設立基金,為弱勢社群提供低於市價租值的私樓單位。近年在政府大力「鼓勵」下,香港的社福機構才開始參與發展及營運社會房屋,包括青年宿舍及過渡性房屋等。「單打獨鬥」了70多年的房協,終於不需續唱「孤身走我路」。
如上文所言,房協創業之時,只是手持英人一筆捐款,政府並沒有注資「打本」,後來才給房協一些指定發展項目免息貸款。房協雖有寸金,尺土卻欠奉,建屋還得靠政府撥地,也不是全免地價,幸而成功爭取到只需繳付三分一(公屋)或一半(居屋)市價的優惠。頭戴着「自負盈虧」金剛箍的房協,能在過去75年經歷了幾許金融和樓市風浪仍恍似盤根老樹,歷任的主席、委員、管理層和員工,包括前線人員實是功不可沒。
房協引以為傲的,是勇於為解決香港中產和基層市民,以及長者的居住問題,試行新方案,自詡為「房屋實驗室」。早於20多年前,房協跳出框架思維,倡議在鄰近香港、地價相宜的內地城市興建資助房屋供香港市民居住,引來不少批評,認為是「離經叛道」。時至今天,不少港人定居大灣區,都可領取各種特區政府發放的津貼,現在看來,房協當年的構思其實極具前瞻性,也許終有一天這個建議會變成事實。
香港人口急劇老化,居家安老是房協24年前已預視和採取積極行動應對的問題,推出「長者安居樂」計劃,初期由於對象不熟悉「長租不賣」的概念,反應並不理想,現今卻出現數百成功申請者要輪候「上樓」的情況。時間又一次證明房協走路是看準遠方目標前進,而且目標正確。篇幅所限,房協這75年走過的路,以及其走在時代尖端的各項創舉,未能在此盡述,房協特此編纂了「75個房協小故事」一書,有興趣認識香港資助房屋發展史的讀者不妨上網閱覽(https://www.hkhs.com/75th-Anniversary-Commemorative-Book/tc/index.html)。
香港房屋協會長者房屋特別委員會委員
(本文內容為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協會立場)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盈翠半島3房呎租38.4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