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乙未羊年將至,投資市場裏,有人歡喜有人愁。歐洲加碼量寬、美國年中加息機會極大,內地春節前政策則以穩定為主。在多變的環境下,筆者對牛市離場未改,認為投資市場或需從安全邊際出發,觀察政策變化,尋找投資的新線索。
隨着內地經濟轉型,經濟增長下滑難免已成定局,一些具備穩定剛性需求的行業倒是較為值得關注,當中以醫藥、食品飲料為首的大消費板塊,已吸引不少中長線資金流入,投資機會也較多。
隨着經濟轉型持續推進,經濟增長速度減慢的情況下,上市企業的業績必定受壓。考慮到不少行業將面臨供應過剩、需求不足的難題,估計具備剛性需求特點的行業將跑贏大市。消費類企業最具剛性特徵,估計將成焦點。此外,典型的消費類股票亦涵蓋生物醫藥、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和商業零售等。
具剛性需求行業看俏
不過,同屬大消費類的汽車及房地產則與經濟周期過於緊密,因而不屬剛性類別。而生物醫藥、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和商業零售中的後兩者由受行業因素拖累,短期景氣難以確立。因此,生物醫藥和食品飲料依然為大消費類的焦點。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早已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作為國家戰略,估計在未來10年,內地對「一帶一路」地區的出口佔比有望提升至三分一左右,而總投資有望達至1.6萬億美元。
以「一帶一路」作為包裝的「亞太互聯互通」,主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效應鮮明,充分運用到中國在基建領域的產能優勢,以及周邊鄰國缺乏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為發展中國家為主的亞太地區經貿合作提供了豐富的潛在動力,並為內地基建產能提供了龐大的市場。
「一帶一路」地區覆蓋總人口約46億(佔超過世界人口60%),GDP總量達20萬億美元(佔全球約三分一)。估計在未來10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地區的出口佔比有望提升至三分一左右,而在總投資上,有望達到1.6萬億美元。「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從新產生的需求,來解決內地過剩產能的問題,減輕結構性轉型去產能所帶來的失業惡化難題,甚至是減少經濟硬着陸的危機,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幫助實現「走出去」戰略,協助解決內地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逐漸下滑的轉型風險,也有利於釋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巨額外滙儲備。
自貿區概念續成焦點
區域政策為今年熱門題材,當中包括京津冀,以及自貿區主題。隨着京津冀提升為國家戰略,涉及頂層設計、協調機制、交通、環保等各方面一體化的發展均在加速進行。
自去年以來,圍繞京津冀一體化的政策頻出,2月26日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被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層面。8月2日,國務院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以及相應辦公室,並提出要支持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綜合交通發展。
8月6日,北京市與河北省領導層在京簽署《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進實施重點工作協議》,根據協議制訂的9個方面、30個重點領域內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及發展。
10月24日,工信部、發改委等七部委印發了《京津冀公交等公共服務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工作方案(2014至2015年)》,並提出在京津冀地區公共交通服務領域共推超過兩萬輛新能源汽車。估計到今年年底,京津冀地區公交車中新能源汽車比例將不低於16%。
早前,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曾引發不少投資概念,隨着國務院擬擴大上海自貿區範圍,增設廣東、天津、福建三區試點,受益於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帶動,自貿區概念將繼續成為焦點。自貿區建設的戰略意義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從國際開放、競爭環境看,加快自貿區發展是應對美國TPP/TIPP之需要。其次,從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看,深度開放有利於增強中國經濟的彈性和適應性,緩解經濟轉型期矛盾,解決舊常態下的出口模式瓶頸。
加強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是內地深化對外開放的重要措施,對於提升內地的國際貿易水平和地位都有積極作用,而且作為經濟轉型政策的一部分,自貿區主題的延續能力較強。
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已超過一年,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看似平穩運行,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亦基本已確立,以政府職能轉變為事中及事後監管制度等的制度創新亦基本上已建立,期間也帶動了20多個省市的自貿區申報潮。向全國的複製和推廣是上海自貿區改革試點的最終目的,第六次深改組的會議也要求加快推廣,因此後續其他自貿區的審批有望陸續啟動。隨着加速推進,投資概念將繼續開花結果。
清潔能源商機不少
內地市場龐大,對清潔能源之需求亦帶動了不少商機。的確,自去年10月以來,內地北方部分地區再次被霧霾侵襲,政策推動環保的力度不斷加強。針對空氣治理,早在去年9月下旬,發改委、環保部、能源局聯合印發了《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至2020年)》,提出東中部燃煤機組廢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向燃氣機組看齊,將給予電廠對於節能環保改造升級的積極性。
此外,在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及競價上網的背景下,更高效、更清潔的機組將排在優先位置,從而鼓勵多發電。在電力需求增長速度不斷下滑的背景下,相關政策對電廠盈利的重要性極大。而大氣治理市場亦將受惠於排放標準的進一步提升,行業的景氣將得以維持。
此外,從今年1月1日起,被稱為中國史以來最為嚴厲的《環保法》修訂草案即將正式施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目前也已基本編制完成,而《土壤污染行動計劃》目前也火速進行。鑑於今年環保政策將進入高峰期,同時隨着「十二五」(2011-2015)開始步入盡頭,今年環保治理政策的落實力度將會大幅增加。
作者為資深投資銀行家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