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9日
9月18日,周一。中國人民銀行上星期四降準0.25個百分點,翌日生效,接着揭盅的8月份零售和工業數據皆勝預期,內地經濟似有觸底跡象。當局近日連環出招支撐人民幣滙價,兼且重磅數據反映經濟最壞時刻或已過去,人行旗下《金融時報》趁勢發文助攻,指國內外息差影響已逐步體現,前期物價下行打開內地減息空間,適逢美國聯儲局一年多來快速加息,中美息差全面擴闊,人民幣承受較大貶值壓力,惟隨着國內物價上升動能增強,美國加息周期接近尾聲,中美息差有望縮小,為人民幣滙率呈現好轉勢頭奠定基礎。
有趣的是,就連慣性「唱衰」中國的外媒亦略見轉調,《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經濟似乎已躲過新一輪破壞性消費通縮,從邊際上看,情況正在改善;遣詞用字自然不如內地官媒積極,但至少不再單方面聚焦困難陰暗一面。
美國經濟「特殊論」
中國急須穩定人民幣滙率,否則難以阻止資金外流,大大限制刺激經濟的空間及措施效用,官媒評論文章配合政策理所當然。如無天大意外,聯儲局本周將繼6月後再度按兵不動,可是美國加息周期近尾聲已醞釀了好一段日子,炒利率見頂卻一直未見煞停強美元和債息升勢。
這足以說明,只要市場仍然認同美國經濟屬環球「特殊案例」(American exceptionalism),中歐等主要經濟體表現相形見絀,貨幣政策展望對美元滙價的支持便不會消失。
歐洲央行是一個新鮮滾熱辣的例子,上周加息0.25厘,但在議息聲明中指利率已升至足夠緊縮水平,暗示加息周期到此為止,行長拉加德不忘出口術管控市場對息口見頂的預期,惟議息前早有意見認為,縱然是歐洲央行內的鷹派大員,面對每況愈下的經濟,也不過全力爭取時間多加一次息,只因數據惡化後便沒此機會。議息結果印證了滯脹風險加劇,歐羅應聲插水,帶動美滙指數再度升穿105關口。
一般來說,股市對貨幣政策的反應較直接,歐洲加息周期結束、中國央行降準,皆足以對環球市場產生提振效用。
相比之下,滙市着眼的是息差,也就是持有不同貨幣的相對回報,而這又取決於投資者對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未來路向的判斷。從這點出發,只要聯儲局不明確關掉進一步加息的大門,美元相對歐羅(人民幣亦然)仍會繼續獲得追捧,直至美國經濟「特殊論」不再站得住腳,息差優勢逐步消失。
環球經濟雙重壓力
眼前所見,歐洲央行已率先透過「鴿派加息」向市場表達最新政策立場;另一邊廂,有「聯儲局傳聲筒」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Nick Timiraos早前撰文預告局方立場正出現重大轉變(an important shift is under way),市場對美息見頂難免多了幾分憧憬,本周按兵不動大局雖定,惟暗湧着實不少,聯儲局若對未來利率路徑保持足夠彈性,鴿派未如部分市場人士想像般佔得上風,美元強勢便有可能變本加厲,為金融市場添煩添亂。
貨幣政策與經濟表現,無疑跟美元堅挺關係密切,但美滙指數與油價踏入下半年建立了明顯的正相關性【圖】,就連國際清算銀行(BIS)也提出警告,強美元與高油價並存,環球經濟正面臨雙重壓力,依賴商品進口的亞洲國家雪上加霜,若因捍衞疲弱滙價而沽售美債,本已受壓的債市勢必增添壓力,長息在高位恐怕徘徊更久。
金融狀況勢必收緊
「黑金」以美元標價,但以往提到商品、石油貨幣,多數人都會想到澳元、加元等發達國家二線貨幣,美元若偏強,多數情況下反而對大宗商品不利。然而,拜頁岩革命所賜,美國已成為能源淨出口國,油價與美元關係出現改變,同上同落傾向較以往強,實非國際清算銀行在報告中所說般不尋常。
美元一旦強上加強、債息居高不下,金融狀況(financial conditions)必因此而收緊,對風險資產肯定會構成負面影響,美股最終難以獨善其身。聯儲局這次「例會」,看點恐怕遠比媒體報道的多。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領頭羊失速 美股慎防深度調整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