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3日
一句「短期內我們還要與業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引發這一個月來就夜市經濟的討論,我也寫過〈救夜市不如救股市〉一文,主張救股市,夜市自然亦有救,皆因股市興旺,消費者對夜市需求自然增加。是的,要說好香港故事,香港既是東方之珠,更是國際金融中心,救股市因此是一石二鳥。輿論都搞錯了,救股市並不代表「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大錯特錯,更不反映夜市低迷只是需求問題。
今天,我就以供求分析跟大家討論一下香港的夜市經濟。
需求減少三大原因
芝加哥學派的價格理論有一事後孔明的秘技:任何市場,假如價和量往同一方向走,這個市場的需求一定有變。假若價和量往相反方向走,這個市場的供應就一定有變。簡單不過的經濟邏輯,事後孔明的含意是近年香港夜市的供應有變。為什麼?夜市的量大不如前,夜市的價卻沒有明顯下跌。換句話說,夜市的價和量沒往同一方向行,單單夜市需求下跌是無法完全解釋近年夜市低迷這個經濟現象。留意,我只是說夜市供應必定有變,這沒有否定夜市需求亦有改變。
先分析夜市需求。都是我一早預示過的!去年9月,我寫了〈0+7的本土經濟危機〉一文警告通關後可能出現的經濟危機:
「要知道,『0+7』方便的主要是香港人,『0+7』方便了香港人外遊消費,因為我們比較的是『0+7』政策前後的外遊成本。外遊成本下降,外遊的需求量自然增加,導致港人的本地消費縮減。對於外國人來說,他們比較的卻是到不同地方外遊的成本。『0+7』無疑是降低了外國人訪港的成本,但外國人到其他地方旅遊的成本卻下跌得更快更多。換句話,『0+7』的本土經濟危機是,港人本地消費需求將明顯大跌,而外地人在港消費的需求卻不會顯著增加。」
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通關後港人外遊消費,當然是港人本地消費的替代品。當替代品成本大為減低,本地夜市需求有可能不隨之大跌嗎?我始料不及的是,即使後來外國人訪港成本回落,遊客上升帶動的新增需求還是遠不及因港人外遊而失去的。除了外遊消費這替代品,合法和非法的私竇,都在瘟疫蔓延時因嚴苛的限聚令而蓬勃發展起來。這些算在家庭經濟或地下經濟的活動,是不會反映在市場GDP的夜市經濟替代品。疫情過後,這些替代品繼續削弱夜市需求。因此即使港人留港消費,這些家庭或地下經濟亦不會顯示在官方數據上。
除了替代品成本下跌,收入縮水亦是需求下降的原因。〈救夜市不如救股市〉一文提到,樓市股市皆跌帶來的負面財富效應。最後是人口流失,過去幾年移民人數增加是不爭的事實,既然消費者少了,夜市需求又怎可能維持?
人手短缺致供應下降
人口下降,當中不少是勞動階層。勞工減少,夜市供應難免下降。此外,不同行業之間的勞動力轉移亦導致夜市人手短缺特別嚴重。3年的限聚令,夜市比日市的限制更大,故夜市萎縮比日市嚴重,尤其跟旅遊和飲食娛樂相關的行業。限聚令期間,不少服務夜市的員工不是移民便是轉工,兩者都可以是一去不返的。
正正由於夜市人手供應不足令成本上升,夜市的需求大減,價格亦未曾大跌。
短期谷需求 長期增供應
想搞活搞旺夜市,不外乎是提振需求或增加供應。供求分析夜市低迷,供求皆有責任,供應(需求)的責任愈大,夜市的價格便愈高(低)。然而,找出今天夜市低迷的原因是一回事,搞活搞旺明日夜市不一定要針對夜市低迷的原因。例如移民導致需求下降,解決方法不一定是吸引移民回流。是的,歷史不能逆轉。向前看,社會應該以今天可行而又最低成本的方法去搞活搞旺夜市。
我的建議是:(一)需求方面,短期易行的,搞活搞旺股市樓市,減低政府加諸市場的交易成本(例如印花稅),是短期可行而又成本低的方法。長遠來說,透過改革股市的前置式監管,和引入更多流動性高的公司在港上市,都有助搞活搞旺股市;(二)需求的另一方面,亦是短期易行的,從外遊消費作為本地替代品的角度出發,提高內地旅客在港購物的免稅額是方法之一。目前,內地客只能攜帶5000元人民幣的免稅物品從香港回內地,免稅額度比海南島的10萬元人民幣相差太多了;(三)供應方面,屬於中長期的,是改革現有輸入外勞制度,讓本地服務業以至其他行業更具競爭力。
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
(編者按:徐家健教授最新著作《經濟學說藝術投資》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通脹數據公布前 美元爭持待變 |
上一篇: | 新里程盈利重拾正軌 股價看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