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
資訊發達,指的不只是數量,還包括速度。這一分鐘地球上某處發生的大事,照片錄像下一分鐘就會在社交網絡上出現,資訊轉眼就在價格反映出來,要靠快人一步獲利,是千鈞一髮間的事。若果我們回到200年前,消息由一地轉到另一地隨時需時數天,早「收風」賺錢會否比較容易?
傳奇故事缺乏證據支持
經濟學理論家森穆遜(Paul Samuelson)講過一個有趣故事。1815年滑鐵盧戰役之時,經濟學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派人到戰場視察,探子見拿破崙兵敗如山倒,立即快馬將消息傳到身在倫敦的李嘉圖。早收一日風的李嘉圖,知道法國戰敗英國國債會大升,於是他反其道而行,立即大手賣出英國國債,令其他經紀誤以為拿破崙戰勝,跟隨賣出,令價格大跌。李嘉圖見同行中計,立即偷偷轉賣為買,結果戰果傳到倫敦,同行損失慘重,李嘉圖則賺了大錢,提早退休著書立說。
這個故事,不只森穆遜講過,10年前在友報專欄,我也曾提到李嘉圖這個英雄事跡。最近在搜集資料時,無意中看到一篇不久前完成的論文【註】,才知道這個故事原來缺乏證據支持,而且跟另一個藉滑鐵盧戰役賺大錢的傳說甚為相似。
最客觀的證據是,李嘉圖如此「炒低炒高」,那一兩天的債券價格定必大落再大上,只是根據倫敦債券市場的紀錄,那段時間債價並沒有顯著變化。滑鐵盧戰役後的確有上升,但沒有傳說中那樣誇張。債券價格更大的波動,反而出現於滑鐵盧戰役之前,例如國家之間聯盟的形成與解散、重要戰爭的勝敗,以及拿破崙逃離厄爾巴島再度掌權等等。事過境遷,我們會視滑鐵盧戰役為拿破崙戰爭的「最終章」,但在戰役分出勝負後的一天,當時的投資者仍然面對極大的不確定性(至少不知道拿破崙會否再度跑掉重燃戰火),債券價格反應有限亦很合理。
此外,根據市場交易數據和李嘉圖的書信,李嘉圖原來在滑鐵盧戰役完結之前就賣掉手上的大量債券,從中只賺到微利,若果他持有至戰役後,回報將豐厚得多。李嘉圖「見好就收」的投資決定,跟其一向謹慎穩中求勝的性格甚為吻合。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李嘉圖的其中一個收入來源,就是作為英國政府發債的「承包商」,賺取穩定而可觀的佣金。李嘉圖為獨家消息瞓身一博不是他的作風:滑鐵盧戰役如此重大事件,謠傳fake news當然一直源源不絕,故事中李嘉圖收到的消息不一定正確。再者,李嘉圖雖然富有,但他的業務一直是「小本經營」,只聘用一個助手,不似會派遣值得信賴的探子團隊,到戰地現場接收最新消息。
羅富齊家族的類似故事
在1846年,有一份署名「撒旦」的小冊子在歐洲廣泛流傳,內容似曾相識:在1815年6月戰役快將完結那天,羅富齊(Nathan Rothschild)是戰場上的旁觀者,夜幕降臨之時,他目睹法軍潰敗,於是快馬趕到比利時海岸,他發現所有船隻因暴風雨而困在港口內。「撒旦」在小冊子中反問:「在貪婪面前有事情是不可能的嗎?」羅富齊於是以重金「說服」一位漁夫,讓他乘風破浪前往英國,繼而賺了大錢。故事後來的另一版本,是羅富齊故意先令債價大跌,人棄我取之後而取得天文數字的回報。
猶太家族以狡猾手法貪得巨利,這份小冊子從此成為反猶主義和反資本主義的重要文獻,被翻譯成多國文字,馬克思的拍檔恩格斯讀後立即讚好。這個故事的不同版本,仍有主流歷史著作引述,當然也會在反猶圈子繪聲繪影地以陰謀論形式出現。至於為何故事跟李嘉圖的這樣相似,研究的推測是在滑鐵盧戰役後,有報章指一位R先生因早收風在市場賺得巨利。李嘉圖是R先生,羅富齊也是R先生,兩個故事就這樣相似地流傳下去了。
那麼,羅富齊的故事又是真是假?跟李嘉圖這樣的「個體戶」不同,羅富齊以其家族的財力絕對可以聘請強大探子團隊通風報信。不過,根據交易紀錄,羅富齊並沒有在當時買賣債券,要等到戰役完結後好幾個月後才有大動作。羅富齊家族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的確有賺大錢,但故事沒有那樣戲劇性,跟李嘉圖的方法一樣沉悶:英國政府在歐洲有大量軍隊,把資金(主要是黃金)運到當地出糧和補給相當困難,於是英國政府就付出巨額佣金,委託網絡四通八達的羅富齊家族作為中間人。
也就是說,李嘉圖和羅富齊都是靠和政府關係密切,成功「中標」而賺錢。只是劇情如此平淡,陰謀論就不太好講,難以突顯羅富齊家族的邪惡了。「撒旦」的小冊子廣受歡迎,是有其道理的。
註:Parys, Wilfried. David Ricardo, the Stock Exchange, and the Battle of Waterloo: Samuelsonian legends lack historical evidence. University of Antwerp, Faculty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20.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香港打逆境波 改革須大刀闊斧 |
上一篇: | 美明年料經濟衰退 長債具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