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1日
8月20日,周日。星期六與友人下午茶,回家途中見有保險公司在街上「擺檔」宣傳強積金、年金及其他投資產品,察覺查詢的路人比想像多,老畢也上前跟銷售員聊了幾句。
隨着香港人口老化,政府近年積極推廣具自製長糧功能的年金,並透過提供稅務誘因鼓勵市民為退休生活增加儲蓄和投資,長遠自然希望紓減公共財政負擔。
退休規劃向來是我甚感興趣的課題,深入思考更會發現理財專家未必注意到的諸多盲點,例如早前所說人生階段不同,生理、心態以至責任不一樣,過度強調老有所依,對激勵精力旺盛的年輕人早作籌謀未必有用,甚至會產生反效果。
不安源自與別人比較
同樣,許多理財顧問過於側重單一數字或估算,比方幾多歲積蓄須達年收入的多少倍,財務上始稱得上安全(financially secure);又或索性化繁為簡,直接告訴大家幾多錢才夠退休,卻忽略了錢愈多愈妙雖是硬道理,但當一個人的收入、財富達到特定水平後,對是否「富有」的感覺跟以往可能大相逕庭,皆因比較對象往往並非早年的自己,而是身家遠較「今天的我」豐厚的其他人。
驟聽之下,愈有錢愈不安或不快樂違反常理,惟放眼四周乃至四海,這個現象並不罕見。一個好的理財專家不能只顧計數,還要懂得治理「心病」,誘導那些在數字上早就跨越安全線的人不再為財而憂,放開懷抱享受人生。
有感而發自非無因,近日在彭博看到一項最新調查,根據受訪者資產淨值劃分為4個級別,逐一徵詢他們在現有身家的基礎上感到多富有。從結果可見,財富少於50萬美元(390萬港元)的受訪人士,對比50萬美元至約百萬美元(780萬港元)組別,回答「感覺自在」(comfortable)者在比率上相差不遠。細看下去,即使財富接近500萬美元(3900萬港元),感覺自在的比例也未見大躍進。更有趣的是,擁有逾500萬美元身家的受訪者,既不見得比財富遠遜組別感到富有,當中居然還有人「呻窮」。
美金「五球」還呻窮
美國智庫組織「員工福利研究所」(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 EBRI)2019年曾發表調查,顯示退休積蓄達50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佔全國比率僅0.1%,千戶中未必有一,且沒算進自住及其他物業,美金「五球」只覆蓋作退休用途的資產賬戶價值。若連此等有銀士也無法避免為錢焦慮,那便足以證明,對財富的感覺並非簡單地立足於絕對數值,問題更多源於思想和心理包袱。
盡早為人生下半場作出規劃,無疑是實現財務自由非常重要的一步,但當真踏入「收成期」,許多人往往走不出work hard, save hard的模式,財富愈多,動用儲蓄比率反而愈低,變成愈有錢愈「孤寒」。
早幾年,老畢看過同樣由EBRI發表的報告,當中有不少統計正好說明這點。調查發現,擁有資產50萬美元以上的受訪者,離開職場首20年內儲蓄使用率中位數僅12%,不少長者更步步為營,只願以投資組合產生的收益應付開支,盡量避免本金受「損」。這種謹慎態度,正面看當然有助「對沖」失去主動收入(薪資)後的長壽風險,卻也可能與壯年期努力工作、儲蓄的原意背道而馳。從這個角度看,財富消耗率低無異於浪費餘生,此中矛盾只能通過心態調整解決。
去有風的地方
老畢偶爾也會煲劇,不久前看了由「神仙姐姐」劉亦菲主演的內地作品《去有風的地方》,深覺一些突如其來的事件,真的可以徹底扭轉人生軌跡和目標,一切跟原先設想大不相同,規劃自然不得不順着發展而變。
有時候,一班有趣的新朋友、一段新的感情,對幾多錢才夠退休更具衝擊力。「有米」的憂財一族,不妨到「有風的地方」走走,嘗試感受不一樣的人生。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救市政策續有來 A股勢反撲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周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