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5日
所有經濟體的發展勢頭,因一場突如其來的世紀疫情、一次莫名其妙的武裝衝突、一輪席捲全球的加息浪潮,給通通打亂了。復常伊始,各地政府均急謀對策,重振經濟活力。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國家對接其他市場的重要窗口,尤其需要外來投資激活經濟,同時貢獻國家建設。行政長官在《2022年施政報告》,強調招商引資的重要,並成立專職部門,積極和進取地進行工作。
香港一直得到外來資金青睞,靠的當然是身後的龐大市場。同樣重要是內部齊全的軟、硬件配套。我們有着穩定的管治模式、可預判的法律體系、簡單低稅、高效公務員、優良及先進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等。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本港能吸引眾多外國投資者落戶,對發展經濟、促進就業,都非常重要,這也是互利共贏的楷模。
多走一步 展示港真實面
7月中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將有龍頭企業選擇落戶本地,並有信心達成招商的年度目標。同時,他慨嘆有些外國企業,因為外地媒體不停報稱香港不宜營商而卻步。百年大變局之初,本港夾在各樣競爭的狹縫中,要掙扎求存,就得做到比以往更加靈活變通,也要認準大方向、抓住各樣機遇,迎難以上。局長一席話,反映要說好香港故事,讓外面的朋友,認識本港真實的一面,從而做出對雙方皆有利的決定,這還須我們在各自領域多走一步。
國家乘着改革開放的風口,迎來了經濟騰飛,讓全國人口脫離絕對貧困,發展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經濟體、擁有最完備的產業鏈,刷新了人類歷史紀錄。隨着國家經濟進入成熟期,增長速度緩下來之際,近年外地媒體多講了同為人口大國的印度,勢將崛起取代世界工廠的地位。印度政府這方面的雄心壯志,表現在其「印度製造」戰略,以「世界製造業中心」為目標,大力投資基礎建設,藉以推動企業就地生產,將製造業生產比例,提升至佔四分一國內生產總值。
儘管有這樣的政策傾斜,印度的工業發展似乎依然寸步未展,近日媒體上更披露,晶片業巨頭富智康在鼓吹與中國內地脫鈎斷鏈的氛圍下,也得撤回在印度的投資決定。何解?
據資料顯示,2007年沃達豐(Vodafone)集團的荷蘭子公司,透過在開曼群島收購於印度持有和運營電訊許可的企業,交易價值超過100億美元,藉此進入印度市場。就此,印度稅務部門認為該筆交易涉及印度資產,應當視為在境內發生,並向沃達豐徵收數十億美元稅款。沃達豐與當地稅務部門調解不來,便對簿公堂。印度最高法院於2012年,裁定該筆海外交易,不屬該國稅務法律之內,故政府不能向沃達豐徵稅。沃達豐獲裁定得直。
印度稅例搬龍門 外資紛撤
判決之後,印度政府索性修改稅務法例,將透過在開曼群島或列支敦士登等稅務天堂的類似操作,納入其稅網之中。行政機關選擇訂立新法律,以堵塞法律上的漏洞,案例全球比目皆是,本來沒有什麼讓人置喙之處,偏偏印度政府一記神來之筆,該修例竟含追溯性,讓當局可以堂而皇之、合法地向沃達豐追收該筆稅款,叫人瞠目結舌。
綜合媒體報道,美國的亞馬遜押重金投資後,被指壟斷而敗走;中國的小米(01810)今年初,由於「稅務問題」給沒收了滾存的資金;營運蘋果代工廠的緯創,也因「水土不服」而決定關廠。在印度註册的數千多家外資企業,有近2000家(即約三分一)紛紛選擇撤離,可見上述沃達豐的故事,未必是偶一為之的例外。
美「補貼指南」辛辣嚇窒外企
逆全球化潮流下,這些對外資不太友好的例子,不是發展中經濟體的獨有現象。美國拜登政府去年推出《晶片和科學法案》,以向晶片企業提供補貼,誘使資金、技術到美國生產晶片。半導體龍頭如台積電、三星等,便浩浩蕩蕩的進軍北美。誰知魔鬼在細節!美國政府今年3月才出台的補貼指南,冗長且繁雜,包含諸多辛辣條款:核心商業機密要上繳;接受補貼的企業,當利潤超出預算也得與美國政府分成。這還未計及強制為員工提供的各樣福利和服務。頓時,未登陸的,卻步;已登陸的,喊慘。
對跨國投資者而言,投資決定不以印象作定奪,靠的是招商引資政策的可持續性及可預估性。看一看歷史,「朝秦暮楚」才是外資的致命毒藥。
誠如古語: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非農數據遜預期 美元短線回調 |
上一篇: | NBA球星史提芬居里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