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4日
有關經濟前景的預測,最艱難的部分是把客觀的預期與心中所想區分開來。現實中,極端情況甚少出現,最有可能的結果是經濟得過且過,沒有人能獲得他所想要的一切,亦不會只發生令人懼怕的事情。筆者在近期的文章談論過較悲觀的可能性,今次希望作出平衡,討論較光明的一面。當然,現實中需要很多好事發生,才能避免經濟陷入衰退。
勞動人口變遷有好處
勞工短缺通常被視為經濟問題,但其實也有好的一面。首先要承認勞工短缺確實存在,現時勞工需求遠超供應,沒有閒散的勞工能填補缺口。人工智能(AI)等技術也許能幫上忙,但都無法迅速將之解決。
經濟師喜歡專注可以量化的東西,而在評估勞工短缺時,工資是一個重要的可量度數據。大部分地方和行業,工資正不同程度地上漲,同時會推高通脹,惟筆者相信,很大程度上屬於好事。工資增長最多的是服務行業,例如飲食、零售、醫療和建築,都是必要的職位,他們做得好對所有人都有好處,而且,這些工人也是消費者,工資上升自然令他們更願意消費,推動增長。
勞工短缺的好處較難量化,卻真實存在。分工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原則,勞工獲分配到最合適的崗位,生產力會較高,當人人的最佳技能得以發揮,就能帶動經濟,勞工短缺正在促成這個過程。此外,尋找工作的人會有更多機會覓得滿意的工作。工資是考慮因素之一,但未必是最重要,筆者認為,就業市場中許多變動不一定是工資使然,而是勞工離開他們覺得不適合的崗位,尋找更能應用技能的工作,有助提升他們的生產力。
有人會問,目下的生產力在下跌,又該如何解釋?對,當大家投入新崗位的初期,生產力較低是可以預期的,適應新的組織和工作流程都需要時間。故此,對任何公司而言,生產力最高的員工都是已經工作了好幾年,生產力下跌的情況僅屬暫時現象。
筆者又認為,這些數字有商榷餘地。簡單來說,生產力是國內生產總值(GDP)除以工作時數,但GDP忽略了許多產值,例如有人留家照顧老弱病患不會計入「工作」或GDP貢獻,但聘請護理員做同樣的工作卻被列入計算範圍。在勞工短缺下,聘請護理員變得困難,至少這樣的生產力數字值得詳細分析。
就業數據矛盾 職位仍增長
另一項需要考慮的是勞工流動性(labor mobility),即轉工意願。隨着科技進步、工人獲得新技能或生活環境轉變,其理想工作也可能改變。當前情況是,許多行業中,具備技能的人可以轉換至更佳的崗位。筆者相信,這會對經濟帶來短期干擾,長遠卻是正面的。當現時的「搶椅子」遊戲結束,工人薪酬會更好,也具生產力。
勞工短缺不僅會改變勞工的想法,亦會扭轉僱主的看法,再一次地,筆者估計這會帶來好處。對於與筆者同一世代的僱主而言,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面對的都是勞工過剩,任何崗位的招聘廣告都會吸引大量求職者申請,最大的挑戰就是篩選履歷。如今看來,勞工過剩並非必然,而且這個情況似乎也是人口結構改變的結果。最早一批嬰兒潮出生的美國人於1970年滿25歲,踏入工作黃金年齡,到2018年滿54歲,是工作黃金年齡結束,兩個年期之間屬「輕鬆招聘時代」,即使沒有爆發疫情,這個時代也會告終。
有別於以往勞工競爭職位,如今變成企業搶奪人才,特別是具技能的勞工。迫使企業招聘時更謹慎,首先要問是否真的需要請人,或有否其他方法完成工作,若找出其他方法並付諸實行,或較請人更具效率。就算真的需要請人,企業希望避免經過漫長招聘後物色到的人卻很快離職,故會倍加小心地挑選。
如今僱主有誘因減少工人離職率。在輕鬆招聘時代,僱主可以很快找到接替工作的人,但時移世易,面對競爭對手提出足以令員工跳槽的條件,僱主要有挽留方案,未必是靠金錢就能解決。整個過程正在不同類型和規模的企業出現,可能引發混亂和痛苦,當過程結束,經濟將變得更好,僱主和員工自然變得更開心。
近周美國兩項就業數據發出的訊號矛盾,雖然6月ADP私人職位增長強勁,但同月非農業新增職位少過預期。不過,好消息是,經濟持續擴張而且就業職位還在增長。
勞工變得精挑細選加上節省勞工的科技應用,可能促使許多僱主永久減少人手,亦帶來另一個非常正面的潛在發展,那就是製造業回歸,或最少是製造業復甦。
科技發展帶動製造業復興
先回顧一下這個勞動力密集行業發生了什麼變化。中國經濟開放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工資套戥(wage arbitrage),工資較低的亞洲工人可輕易地取代美國同行從事重複性組裝工作,一度繁盛的美國中西部製造業沒落,工資優裕的勞工都失去工作。
這很大程度是勞工成本的考慮。隨着科技發展,全球化生產失去了部分財務吸引力,生產線的自動化愈高,在較低工資地方設廠的優勢愈少。如今再加上中美地緣政局緊張,以及認識到依賴潛在對手提供重要國防相關技術如晶片的危險性,以至及後爆發的新冠疫情衝擊供應鏈,提醒了所有人擁有自己工業基地的重要性。
美國製造業的建築開支於2022年初開始急升之際,政府推動的政策加速了這個趨勢,例如推出《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和《降低通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企業紛紛在政府資助下建廠。
雖然聯儲局展開加息周期逾一年,但當前景象並非經濟邁向衰退時一般的景象,相反地,經濟擴張,至少製造業正在增長。不過,即使當前真的出現美國製造業復興,不要假設20年前關閉的工廠會重臨,新工廠將是高度自動化,由機械人負責重複性工作,再加上一些真人勞工。
事實上,雖然許多人聲稱美國製造業產能流失,實際上過去50年美國製產品價值不跌反升。考慮到多年來製造業遷至海外的程度,美國維持相對龐大製造業基礎,可視為正面因素,隨着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未來10年勢將看到製造業實質加速增長。在此之前,這些工廠的設計與建造本身會產生對技術勞工的需求,且都是工資優厚的員工,故此也會產生更多消費開支,又可支持其他方面的需求。
這個情況下,試問美國經濟怎麼會走向衰退?有人說,雖然官方沒有確認衰退,但2022年首兩季GDP輕微收縮,實際上已屬衰退,至少是溫和的衰退。美國稍後將公布第二季GDP初步數字,若顯示以年率計增長仍在2%附近,便更難判斷經濟是否衰退。
同時,目下愈來愈多分析員指美國可避免衰退,筆者的朋友、Yardeni Research總裁Ed Yardeni就表示,有別於市場普遍預期聯儲局收緊銀根將引發廣泛經濟衰退,不同經濟領域滾動出現衰退疲態,如今他看到滾動衰退正變成滾動復甦,遂把第二季實質GDP增長預測由1%,上調至2%,第三和第四季續升2%,經濟軟着陸機會率由70%上調到75%,並取決於聯儲局的行動,當局政策又取決於通脹發展。
不過,若美國真的陷入衰退(若視2022年為衰退,那就是再次出現衰退),這不是正常的周期性衰退,而是屬於誘發性的,是由聯儲局進取的抗通脹政策所推動的衰退。
個人而言,筆者不會把衰退過度歸咎於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他做了應該要做的工作,雖然出手太遲,通脹似乎已嚴重威脅了一段時間,當局有需要打低通脹。
至於聯儲局是否需要繼續收緊政策,將視乎通脹數據。筆者重申,不同人對於相同數據都有不同的解讀,而筆者找到的數據顯示,通脹年底時仍高於3%,故如無意外,聯儲局勢再次加息。
總結而言,筆者表明對經濟樂觀的理由,也提出了聯儲局可能把事情搞砸的原因,將它們混在一起,就是經濟可能既不會蓬勃,也不會衰退,而是以穩定和微不足道的速度前行,即經濟表現得過且過。即使如此,考慮到過去數年的經歷,筆者樂於看到這樣的結果。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社交媒體大戰誰勝誰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