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20日

習廣思 信筆攻略

內地復甦欠力度 港股成交奀主因

港交所(00388)的「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及雙櫃台莊家機制昨日開始運作,可惜遇上美股及A股回調,大市曾下挫逾300點。港股升跌受很多因素影響,雙櫃台模式長遠是看成交量,昨天港股成交額卻仍相當低迷,只有1029億元,低於今年日均值,可見人民幣計價買港股並不是引資的即時靈丹妙藥,要資金回復對港股的信心,首先還得看中國經濟。

雙櫃台股非引資靈丹

新興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在於以當地貨幣計價的資產,在經濟轉強、資金流入之際,滙率與股價齊升,享受雙重升值。港股情況特殊,港元計價即等於是美元,缺少了新興股市特色,卻又往往跟足新興股市方向。雙櫃台模式開始後,24家大型公司,市值約1.9萬億元,即多於三分之一港股總市值的股票可以人民幣計價,若人仔升值,外資有機會賺滙又賺價。

不過另一方面,若人民幣滙率看跌,滙率吸引力不足時,投資者仍可用港元買港股。目前情況正是如此,中國當局試圖以減息和降準等寬鬆貨幣政策挽救經濟,令美元與人民幣息差進一步擴大,不利人仔滙率前景。

同一時間,港元也面臨其他困境。根據銀行公會公布的最新銀行同業拆息(HIBOR),隔夜拆息報5.44179厘,創1個月新高;與按揭利率相關的一個月拆息報5.02821厘,連升9天,創今年新高。港元資金成本高漲,本身就不利股、樓等資產價格,在美國加息周期真正終結前,借港元買資產仍要捱貴息,這大幅限制了資產槓桿交易,借孖展炒股,利息貴得驚人。港股成交低迷,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過去4年,由2019至2022年,港股日均成交額約為1269億元。要留意的是,近幾年多隻中概股巨企從美國回流港股交易,加上不斷有新上市中國企業掛牌,港股成交理應要比現在高得多才對。

北水南下炒波幅轉熾

此前亦曾提到,透過不同主題掛牌的港股ETF,經內地券商及機構推出,近年發行量與交易量大增,意味不斷有內地資金流入港股。然而,港股成交真正似樣的只有2021年,日均成交額達1670億元【圖1】,比2019年的870億元,增加了近92%。可惜2022年又跌回1249億元;今年5月日均成交額進一步降至1010億元,而1月至5月的平均數則為1188億元,是2020年以來最低。

近幾年來,中國投資者對港股的參與度提高了相當多,低迷期在2019年,內地投資者的參與度僅10%,至去年第四季開始,突由約20%激增到30%,以至最高40%,今年來也維持在30%左右【圖2】。內地投資者一向以「追升殺跌」著稱,波幅炒得激烈,在內地投資者增加參與港股買賣的去年第四季開始,恒指由去年10月底低位14597點,炒升至今年1月下旬高位22700點,高低波幅達8103點,的確驚人。

港股增加了內地投資者參與,長遠而言是好事,有波幅總好過牛皮市,而且流通性增加亦有助港股估值。目前,透過「港股通」(即南向資金)交易港股的開戶門檻仍是不低,要在開戶前20個交易日戶口結餘有50萬元人民幣,這排除了75%的內地股民,若門檻調低可以令更多內地投資者參與港股買賣。同時,透過「港股通」持有港股,收到的股息要交20%紅利稅,股民打八折收股息。

衡量中港股市熱度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參考AH股溢價指數【圖3】,自2018年以來該指數就持續升高。去年第四季港股突然升得比A股更快,一度令溢價大為收窄,但此後A股的「中特估」概念又重新跑贏,A股溢價又往上升。由於各種開戶門檻與交易限制,A、H股實際沒有套戥機制,差價難以直接收窄。

設立雙櫃台後,A、H股套戥機制依舊不存在,可是,若更多人參與港股買賣,成交量回升,可支持H股估值抬高,A、H股溢價有望收窄。事實上,若不是考慮到資金跨境交流的各種限制、滙兌麻煩等因素,投資者又怎會寧願用96元人民幣一股去買中移動(600941.SH),都不用每股64.6港元在港買中移動(00941)呢?

在人行上周把7天期逆回購利率和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下調0.1厘後,中金宏觀組預計今天公布的LPR利率也有可能會調低。中金認為,最新的減息表明推動經濟增長企穩仍是政策的當務之急,惟從政策有效性角度看,當前流動性已經較為充裕,但增長依然乏力,表明政策支持不能僅僅局限在貨幣政策領域。

憧憬震撼救市措施出台

上周五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常務會議,傳遞出潛在利好政策措施正在醞釀中的訊號。往前看,切實有效的政策(例如房地產行業政策)是否會出台,可能是推動經濟恢復整體增長動能的關鍵舉措。

部分前財金官員也發表對房地產政策的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前副主任尹艷林在談及房地產市場時指出,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不僅制約了上下游產業、市場的回升,也使貨幣流動性失去了向實體經濟流動的管道,還加劇了地方債務問題,加大了「灰犀牛」演變為「黑天鵝」的風險。如不盡快改變這種狀況,一些地方城投債爆雷,進而帶來中小銀行壞賬增多,難免會引發區域性甚至系統性金融風險。

市場現在寄望內地樓市限價和限購全鬆綁,更激進的方案可能亦陸續有來。當中國經濟復甦,港股不愁沒有好表現。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