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首季反彈7.4%,個別屋苑樓價升幅超過兩成,現時本港樓市氣氛雖不算熾熱,惟與去年相比已有明顯改善。數月前市場氣氛處於冰點之際,有位專家曾表示,如果樓市有期貨就「一定會沽爆佢」;前金融管理局行政總裁任志剛也曾說過,在香港沒有自住物業等於沽空樓市,有一間自住物業只算是平倉,多於一間才是好倉。
頂尖交易員勝率僅六成多
筆者認為,若果那位專家真的可以沽空樓市便相當於建立「雙倍淡倉」,今浪反彈,應該足以令他被「挾爆」,造成的損失或許比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倒閉一役更大,當然他只是打打嘴炮,投資者也毋須太過認真。
實際上,量化分析也不可能捕捉所有走勢,而且即使最頂尖的交易員,其交易勝率也往往只有六成多,比較優秀的則只有五成多至六成。簡單來說,就算他們下單前「通水」給你,你也未必會因此而發達。例如因首六筆「跟風」交易都能獲利令你的注碼愈下愈大,於是到第七筆交易時你決定「晒冷」,結果這次交易失準,大可以令你戶口清零。
如果你有一個自住單位,在去年市場氣氛最悲觀之際,被專家沽爆樓市的分析所「打動」,決定先賣為敬,加入租樓行列,基本上就等於相信了專家的意見而決定「晒冷」,想必現在一定感到不好受。
買樓最重要看持貨能力
其實,10年前相信專家樓市將大跌三四五成而賣樓,之後一直租樓而愈搬愈細、愈住愈遠的例子絕對不少,筆者只能說作出重要決定前不能單靠相信他人預測,正確一點來說,就連自己的預測也不要盡信,最實際是做好充足的財政與心理準備和制定應變方案,降低被迫斷供的機會。始終買樓最重要的是持貨能力,與其把「命運」交託他人,倒不如自己掌握。
退一步想,就算現在你問那位專家,他很可能會說樓市未完成調整,最終還會下跌五六七成。有趣的是,該專家經常高調指出自己交易有多成功、回報有多高、眼光有多準,但絕少提及失敗交易,而且他亦曾坦言自己的勝率僅有五六成。
美股方面,截至4月12日收市一周,12大行業ETF各有升跌,當中以工業ETF最佳,升幅達1.8%;科技ETF領跌,幅度為1%;20大行業指數普遍向上,當中以運輸業指數漲幅最大,達3%;各類型因子ETF上揚,漲幅介乎0.1%至0.9%;市寬擴大,紐約交易所股價處於50天及200天線以上的股份比例分別達41.7%及53.2%;標普500指數股價處於50天及200天線以上的股份比例分別達49.8%及59.8%。標指繼續於3800至4200點上落,未有明確方向。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香港股市周五收市統計 |
上一篇: | 開發AI花費巨 成功跑出機會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