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3日
走入Helion Energy有點超時空feel的實驗室,內裏的設備十足科幻小說中描述的儀器。這間擁有明星投資人Sam Altman的美國核聚變能源新創,小型反應爐研發已經進入第七代。不過,目前每天的主要事項仍舊是砌機,以及無止境的測試。
Helion把握機會宣傳公司
2023年,Y Combinator的頂尖初創排行榜中,Helion繼續佔一席位,300多間公司中排名36。排行榜上這批最有前途新公司,四成從事軟件,兩成以FinTech為主要業務,其他包括消費、醫護、工業、地產建築和教育等。無論以任何標準,Helion都屬最另類。核聚變發電,冷門且還在研究階段,對比其他行業的新創,要即時見到成果就困難得多。
就算Helion靈魂人物David Kirtley博士長年醉心研究核聚變發電技術,都不敢自稱無所不知,恰恰相反,博士承認雖然理論存在已久,但現實是否一如理論,仍舊有太多地方有待證實。創立10年,完成一個又一個技術里程碑,雖然值得恭喜,但成功為人類帶來既清潔又安全經濟的電力,還有許多難題有待破解。博士自己對核電熱情不減,每天帶着興奮去上班,日日都覺得離找到答案又走得更近。然而,為Helion提供資金的風投,最想聽到的,是什麼時候有望見到回報。如何讓等待成果,望到頸都長的投資人繼續保持信心?能夠將一個遙遠的終極能源夢賣足10年,博士算得上超級sales。
核聚變發電技術成功的話,可以提供無盡能源,燃料隨處找到,成本低,經濟實惠,而且全部零污染,但離開終點,剩下的路可能是幾年或幾十年。沒有現成產品的,如何賣一個希望?Kirtley巧妙地採用了幾個方法。
首先,成果還在遙遠的前方,博士便集中精神,推銷研發上的進度。每隔一兩周,他就在社交媒體透露反應爐研發進展。每個大小突破都不會放過。細微到重要零件送到,或者機組的安裝亦會提及,測試結果更不在話下,讓對於核聚變技術了解有限的投資者,至少見到、感到公司每天都在做實事。
外界的認同與關注,對公司未來前途非常重要。有大人物到訪,Kirtley不會放過宣傳機會。類似負責監管核電廠以及核原料的美國官方機構NRC委員Annie Caputo到訪,討論商用化途徑的消息,當然立刻發放。博士也會打氣候牌,出席環保科技論壇等,把公司名字與最多人關心的問題連在一起。
發展路線清晰吸引投資者
如果把核聚變發電比喻為能源寶藏,作為領隊的Kirtley,早就準備好一張清晰尋寶路線圖,讓投資者放心。通過實驗,先後達到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溫度攝氏1億度高溫,95%能量回收等目標後,公司目前全力打造的最新反應爐原型北極星號(Polaris),任務就是2024年成功淨發電(核聚變需要消耗巨大能量,產生能量超過所耗有餘,即是所謂淨發電,才能輸出到電網)。下一關,輪到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順利產出電力。接下來,需要把產出的電力不斷提高,以及令系統更加穩定,經得起長時間操作。
要成為一盤生意,光有技術是沒用的,Kirtley知道投資人更關心生意經,所以亦強調從day one開始,Helion已經考慮成本與市場問題。反應爐的細小設計,正為降低製造成本,縮短開發時間,同時亦與公司的商業模式有關。「第一批目標客戶,將會是需要大量清潔能源的公司,例如數據中心,或者大型工業用戶。」Kirtley希望以公司未來研發的小型核能發電機,取代現有的柴油發電機或其他傳統裝置。待站穩陣腳,技術成熟後,將啟動第二階段,針對發電規模更大的電力公司,擴充產品線。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慎防壞消息不再當好消息炒 |
上一篇: | 美國新版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