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
就算男人40一枝花,50依然頂呱呱,一個男人的一生,黃金歲月,最多有20年到30年。(寶刀不老,投資功力越老越爐火純青的股神畢非德,屬於少數中之極少數。)試圖控制「核聚變」這種燃點星星的宇宙能量,為地球提供無盡電力的Helion Energy行政總裁David Kirtley博士,已在這間核能新創花去10年時間。
一個接一個測試,領導過千次萬次測試的Kirtley,仍樂此不疲,一起身就想核能,覺得日日都是研發的好日子。先前還在公司外拍了條日出短片,以「It's another great day to keep building the world's first fusion electricity generator!」為題,放上社交媒體。3月中,經常利用Twitter透露近況的Helion,公布第七代核聚變反應爐原型北極星號(Polaris),所有零件已經安裝妥當,準備進入下一階段測試。有位追蹤Helion的網友,卻冷冷地回應:「How many years to net energy?」Kirtley目前正值盛年,但始終沒有幾多個閃亮十年剩下。如果看到這句說話,會不會問自己,是否應該繼續把寶貴的人生,賭在大多數人眼中遙不可及的終極能源夢?
盼打造核聚變發電廠
以first to fusion為目標的Helion,希望為地球帶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間核聚變發電廠,令擁有無窮無盡的終極清潔能源便成可能。聽到都令人興奮,對嗎?但問題是,如果同一句說話聽足了幾十年,感覺又會如何?科學家早在五十年代,已經開始討論以核聚變技術提供電力的可能性,然而幾十年來卻一直未能證實。Kirtley為何覺得,值得用自己的流金歲月做賭注。
其實在他博士讀書時期,曾迷上核聚變技術,後來覺得實現難度太高,一度放棄,直到遇上共同創立公司的其他3位科學家,接觸到他們的新穎構思,重燃希望,才再度投入核能的懷抱。新構思包括利用先進電子、光纖與電腦技術。「高速光纖、先進晶片,嶄新電腦模擬技術等建造新一代反應爐的材料與工具,當年並不存在。」今時不同往日,實驗儀器的建造以及迭代時間,可以大幅縮短,所以博士有信心,此生有機會將從前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足夠後盾實現大計
投資者的肯定亦相當重要,氣候問題日益惡化,單靠風電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不足以支持未來發展,例如多國都制定淘汰燃油車的時間表。但是,要驅動千千萬萬部電動車,需要大量電力。其他科技新產品,例如最近非常火熱的聊天機械人,背後負責運算的電腦設備,亦需耗費巨量電力。世界需要更多解決方案,才能擺脫石油與煤,真正邁向全面清潔能源的時代。
理論上,核聚變可以提供無盡能量,而且不會產生長久存在、高度危險的核廢料,也不會排出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作為替代能源之一,投資者逐漸認同核聚變發電的「錢途」,自然更願意提供資金。
據統計,此類核電初創近年累計共籌得超過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Helion的投資者當中,包括著名新創加速器Y Combinator及OpenAI創辦人Sam Altman,有足夠後盾,令Kirtley對實現大計更有底氣。
還有,博士透過研發方針,確保改良步伐能夠更快。Helion專門開發小規模原型機,好處包括建造成本較低,時間較快。再通過大量測試,找出問題,快速換代。未來目標,首先是成功淨發電,之後,輪到令發電系統足夠穩定,成本降到足夠低,產出電力足夠多。難關一個接一個,博士要夢想成真,無疑還有一大段馬拉松在前面。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廣汽銷量跑贏同業 |
上一篇: | 標指4月再下一城機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