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3日
由筆者十幾年前出來工作,屈指一算,投資銀行愈來愈少,從2008年起美林證券、雷曼兄弟、貝爾斯登等到今次的瑞信,可以見到金融業整合,就算是國家級龍頭,也可能在一場風暴中倒閉;當然,期間也有中資投行愈來愈大,獲得市場份額。只能夠說金融銀行業變化巨大,年年都有分別,是一個英雄地。
瑞信這件事發生得很快,「照劇本」行到政府救助,但是CoCo Bond(AT1債券)和普通股之間,今次出現了權益倒置,本來投資者的理解是先輸股票,再輸CoCo Bond,但瑞士今次是反方向行,CoCo Bond全數減值,股價雖然大跌,但都叫有剩餘價值,買債券反而輸得更徹底,投資者自然不服氣。要告瑞士政府,看來難以實行,能夠做的只是退出CoCo Bond這個市場,所以估計投資者會繼續撤出資金,利率一直上升,日後銀行要發這類債券融資,會難上加難。
課本知識與實戰分別大
但最少危機早日解決,整體社會成本減少,相信除了CoCo Bond的投資者以外,大部分人都滿意,這情況亦反映在資產價格身上。消息面非常看淡,但是比特幣升至近期高位,連納指也再次逼近年內高位,如果併上消息,絕對是違反常理,只可解釋為資金在預期利率快要見頂,開始加快入市。風險資產有上揚空間,今年高位仍然未出現。
俄烏戰爭超過一年,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都是集中在強化關係,預期兩國貿易會增加,俄羅斯能獲得的資源提升,短時間內似乎未有停戰的意思。但由於資源價格經歷去年震盪已進入平穩期,預料就算繼續打下去,通脹也不會因而大升,如能停戰,物價會更穩定,不過只能視為額外的Bonus。
很多人都覺得世界亂,不是投資的時機,滙豐市場調查也顯示,只有約一半多點的人持有投資產品,原因是市場回報低。買股票輸就有心理準備,估唔到買債券都全輸,內房債一早知道高風險,但銀行債以為政府會救,誰知道傳統的股票和債券都救,唯獨是CoCo Bond要全損。所以有時把課本上的知識應用在實戰上,會出現很大偏差,反而正正常常買一堆做實業的公司,風險卻更低。
不過,就算市場好轉,選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很明顯人工智能是今次的領先概念,一直支持納指上升,這項發展並非集中在幾家公司,而是科技上的進步,可能很多企業會跑出,帶動納指重拾升浪;但是如果是其他行業,恐怕是受害多於受惠。大市就算上升,都會如同過去幾年,漲幅集中在部分行業,脫離人工智能這個範疇,真的不敢說幾年之後的表現。而且從銀行業經驗,可見傳統產業愈來愈集中,未來一兩年仍然是藍籌股的天下,中小型股票未是時間發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九置受惠零售轉旺 候44元收集 |
上一篇: | 滬深港通上日成交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