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0日
過去數周,先進經濟體、中國及部分亞洲國家或地區的活動數據出乎意料地好轉。溫和的天氣及大幅度季節性調整,在歐洲和美國似乎發揮作用。歸根究柢,歐洲能源價格下降,以及美國退稅政策,均有助提高可支配收入。與此同時,較寬鬆的金融環境亦是有利因素,令美國過去數周的按揭貸款申請量及新屋銷售有所回升。
美英GDP增長預測上調
針對過往數據作出的修訂亦顯示,美國勞動力市場維持熾熱,名義勞工(nominal labor)收入增長強勁。美國第一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將極有可能超越我們之前預期,亞特蘭大聯儲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最新的Nowcast估計將按年增長2%。因此,我們把美國2023年GDP增長預測,從之前的0.5%上調至0.7%。此外,鑑於今年開局情況略好,我們亦把英國GDP增長預測,從收縮1%輕微上調至收縮0.8%。
中國經濟重啟後出現強勁而廣泛的反彈,亦有助刺激增長。2月採購經理指數(PMI)顯示,各行業均錄得強勁反彈。製造業增長較預期強,有可能是由於全球製造業及中國內地需求好轉所致。中央表示,今年首要任務是支持增長和消費,並把內地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定在5%左右。我們認為,5%可能是下限。
由於今年的財政政策並不旨在提供額外支持,因此,整體計劃的財政赤字仍與去年一樣龐大。2023年的就業目標為過去5年最高,顯示工作保障對提升消費者信心的重要性。在3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伊始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以消費為重,並承諾支持私營範疇及數碼經濟。我們預計,政府將於未來數月陸續公布更多政策細節。
物價難抑 加息次數恐更多
事實證明,美國及歐羅區的通貨膨脹較預期更為棘手。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2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通脹緊縮過程已經開始,但有關言論在最新的通脹報告中已很大程度上被「修訂」了。我們把美國2023年整體消費物價指數(CPI)由早前所預測的3.4%,上調至4%。
在歐羅區,核心通脹於上月創歷史新高。儘管能源價格較低,但較高的基礎通脹意味我們必須把歐羅區全年物價升幅預測,從之前的5.3%上調至5.5%;日本的基礎通脹指標亦見上升,達到與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相若的水平,當時是由股市及房地產市場泡沫推動經濟增長。同樣地,我們亦已把日本今年的CPI預測,從2.3%上調至2.6%。
我們一直認為,各國央行需在一段較長時間內維持高利率,與此同時,金融市場對貨幣政策的定價則過於溫和。考慮到宏觀數據波動性及季節性調整的不確定性,我們決定維持對本月的政策利率預測不變。誠然,若數據持續「熾熱」,各國央行將很可能需要把加息次數增至多於目前預期。在此大前提下,我們仍然相信,日本央行在新任領導層帶領下,將須在今年下半年取消其收益率曲線控制及負利率政策。
值得留意一點,在此環境下,經濟不着陸的希望將不會實現。除非經濟寬鬆程度上升,否則先進經濟體的基礎通脹將維持高企。換言之,短期內經濟「不着陸」,可能只會增加日後「硬着陸」的可能性。
作者為瑞士嘉盛銀行首席經濟師兼經濟研究分析部主管,曾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職。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經濟及市場觀點。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不要讓自己成為攀緣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