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3月4日

大獅分析

內地人口紅利漸退 經濟轉型迫在眉睫

曾幾何時,「人口紅利」是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優勢。然而,年初內地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卻顯示,去年人口減少近85萬人,至14.11億人,是近60年以來首次出現總人口增長負數的一次,而全年出生人口亦前所未有跌破千萬,至僅956萬人;令人更擔憂的是人口負增長很可能陸續有來。不少研究預測,中國總人口在2030至2035及2040至2045年間,將很大可能分別跌破14億及13億人。同時,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估計在2035年將可能升至25-30%(去年約19%),甚至到2050年高達逾35%。在「人口紅利」效應漸退,但「人口老化」問題日益浮現情況下,長遠經濟增長步伐將面臨巨大挑戰,甚至出現所謂「未富先老」的境況。

所謂的人口紅利,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由哈佛大學教授David E. Bloom及Jeffrey G. Williamson於1998年提出,意思是指當一個國家的勞動人口比例上升至較高(佔總人口),且撫養率較低時(一般少於50%)所伴隨的經濟成長效應,整體社會則因此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環境。毋庸置疑,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及高勞動人口比例為其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不同研究計算,人口紅利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介乎於15% 至27%之間,是經濟高速增長及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基石。

增長將步入溫和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低撫養比所帶來的人口紅利,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正在逐步消失(中國的總撫養比率已從2010年的34.2%升至2022年的45.9%),縱使政府在2015及2021年全面推行二孩及三孩政策,生育率仍未見有重大起色。生活成本高昂、晚婚及競爭激烈(造成所謂的「內卷」及「躺平)等問題,是造成生育率每況愈下的部分原因;更嚴重的問題是,與其他國家如韓國及日本相比,在人口老化危機下,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遠低於這些國家,養老金體系在未來能否支撐這樣龐大的支出,又會對經濟造成了多大衝擊,現時難以預料。

當然,內地經濟正在轉型(產業升級、高端化及內需經濟),而不少專家亦提出「人才紅利」才是未來的真正出路。對此,筆者十分認同這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走向成為已發展國家的一個必經階段,但其過程將很可能是漫長的,而這將意味着經濟增長將步入一個較溫和的階段。

最後,筆者不得不提的是,其實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較內地更加嚴峻,據聯合國人口分析,在2050年將可能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40.6%的人口為65歲或以上,估計超過300萬人),而若要將此比例降低至25%(假設大部分老年人仍留在香港居住),在數字上即意味着香港的整體人口,將需要增至近1200萬。

對此,我們的政府有對策了嗎?

iFund,獅瀚環球金融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