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兔年來到,在此筆者謹祝《信報》讀者「兔氣揚眉」,迎來碩果豐收的一年。
上一期筆者談到2023年中國股市走勢可望好轉,但精明的投資者也要懂得計算風險、冷靜行事,才能爭取更好成績。今期且讓筆者補充一下,今年中國投資市場將面對什麼挑戰。
關鍵行業實現自給自足
首先,我們要明白到目前經濟復甦屬於周期性,是基於抑壓已久的需求即將釋放,以及去年基數甚低所致。關鍵是,中國長遠經濟增長動力會是什麼?過往,房地產及基建行業一向是主要來源,但我們相信樓市進入長期下調是無可避免的。
為解決房地產發展商面對困境,目前當局已開始提供更直接的政策援助,包括延長還款期限、確保銀行批出額外貸款、恢復股票市場融資和擴大政府債券擔保等,以確保預售房屋(即樓花)順利竣工。因此,我們相信,中國樓市不會出現崩盤危機。然而,政府也多次表明不想走回老路。換言之,依賴樓市繁榮支撐經濟的做法已經成為過去。
其次,儘管中美之間緊張局勢最近有緩和跡象,但競爭格局似乎未有改變。早前美國便再出新招,對中國半導體實行管制升級。於關鍵行業實現自給自足是中國的國策大方針,因此未來仍會致力發展半導體行業,但在面對多重限制下,中國或許要投入更多時間和資金,才能達到預定目標。
部署針對性放寬幣策
中國的政策方向漸趨明確,就是放寬政策、重啟經濟。相較之下,筆者相信未來重點還是集中在財政政策,包括加大基建項目、緩解房地產危機及提供購買車輛的稅務優惠等。去年中國基建行業表現其實不差,整體有超過10%增長。到了今年,由於防疫限制放寬、經濟開始重拾正軌,相信消費市場的反彈更加重要,基建行業的增幅或者不及2022年。
相比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似乎不會是當局的重點。中國存款準備金率由高位至今已下調不少,水平並不算高,而且單純減息的最終結果,或只是短期刺激股票或債券市場上揚,未必能有效刺激實體經濟,原因是即使利率下調,很多大型企業不是借不到錢,而是沒有太大融資意欲;至於有急切資金需要的中小型企業,要借貸似乎仍然頗有難度。
因此,我們相信中國政府會延續過去數年的做法,即是針對性放寬貨幣政策,例如選擇性下調樓市貸款利率等。目前中國信貸脈衝指數似乎已經見底,但短期內未必會快速反彈,或許要待至第二季,信貸市場才會反應過來。
儘管中國在今年仍面對不少挑戰,但在多個有利條件的支持下,整體投資氣氛確實已好轉,投資者不妨趁機好好整理一下投資組合。
作者為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專責中港股票投資。她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市場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拆息急跌 港滙轉弱 |
上一篇: | 潔能需求穩增 金風目標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