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並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大灣區規劃為本港各行各業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亦令香港得以在良好的基礎上推動創新。金融機構作為商界的最重要夥伴,需要為本港數量龐大、貢獻不菲的中小企業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抓緊機遇,創造長遠增長。
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時表明,在國家未來的發展大局中,香港將扮演國際科技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亦提出措施吸引人才和企業、支持科研,以及優化上市制度以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吸引力,體現了政府對創新產業的全面規劃。
數碼科技是創新產業的重要一環,近年本港各行各業都在加快數碼化步伐,有利於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金融服務、創新科技、製造業供應鏈及創新科技、物流和消費市場等領域協同發展。
在地理上,隨着香港「北部都會區」陸續推出產業用地,例如《施政報告》規劃的河套地區以外首批新田創科用地將於2024年動工,將進一步推動香港與周邊大灣區城市產業鏈互補和結合。大灣區的經濟規模於2030年將達4.6萬億美元,香港應聚焦在這個地區的科研、產業、融資至市場的創新生態圈中把握機遇,發揮重要作用,為經濟注入新動力。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融資環境有利科創企業,他們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後,可於香港獲取資金,隨後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量化生產及發貨,把產品引進內地龐大銷售市場,或通過香港豐富的營商經驗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此外,內地和本港均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綠色金融發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內地綠色貸款餘額達人民幣15.9萬億元,按年增長33%,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香港作為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和連接中外的橋樑,是中國及外地政府和綠色企業的首選融資平台。2021年,在港安排及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金額達570億美元,按年增加四倍,再創新高。
我們深信香港機遇處處,但香港絕大多數的公司均為中小企業,金融機構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持,幫助這些企業加快數碼化及低碳轉型,發掘大灣區機遇,才能確保他們在新經濟中繼續蓬勃發展。滙豐推出了總額50億美元的大灣區可持續發展信貸基金,支持大灣區內的企業實行可持續發展和淨零碳轉型,協助他們在低碳經濟中繼續保持增長動力。
我們希望幫助中小企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日常經營活動中,除了為企業改建節能廠房、採購環保機器等提供融資,還提供超越傳統銀行的服務,例如為企業提供培訓、促進資訊交流,務求與商界攜手實踐可持續發展。
中小企業愈來愈重視數碼創新,利用科技支持業務增長。金融機構需要推出更多的流動方案與遙距服務,方便穿梭各地的商戶,使他們能簡易靈活地經營業務。現時中小企已經可以全程透過手機開戶,亦可以利用手機存入支票,以及在網上更新公司資料,幫助他們隨時隨地管理公司財務需要。
中小企業的良好發展關係着香港整體經濟的穩定和長遠增長,我們將致力支持他們探索新機遇,尋找新的出路,為未來創造更多可能性。
今年《香港經濟峰會》以「穩經濟.尋新路.創機遇」為主題,正正切合我們服務香港企業的初心,期望峰會可以為香港企業未來發展覓得更多有潛力的路向,為本地經濟創造更多可能性。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香港科技園開啟創科新篇 - 引入創科人才 善用三大優勢 |
上一篇: | 前瞻來年經濟,還看國際局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