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7日
「我敢打賭是美國的行動,可能是美國和波蘭的聯合行動。(I would bet was a US action,perhaps US and Poland.)」這並不是出自網上一般五毛之手,而是源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之口!而他提到的「行動」,是北溪管道爆炸。
正如欄友曾國平提及,薩克斯並不只對戰機轟炸管道有「獨特見解」,他在兩年前當上了醫學期刊《刺針》新冠委員會主席後,一直對新冠病毒都有不少「大膽想法」:病毒或多或少是美國有份參與的陰謀或意外事件。
學者專家言論大膽並不是始於薩克斯,事實上,不少學者(包括本地學者)都有一個「國師夢」。問題是,要成為「國師」之前,首先要成名;要成名,言論大膽是不少「準國師」採用的捷徑。
要了解學者專家的言論是否大膽並不容易,不過機器學習可以有助分析學者言論是否有所偏向。為了更具系統地了解經濟學者在網上的言論,我(的研究助理)最近開始在網上下載各大經濟學系教授的Twitter戶口資料,並從Twitter下載他們的推文,希望從而分析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
「國師級」言論具影響力
從分析學者們在社交媒體上發言來看,Twitter是一個很好的數據庫。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統計,美國有接近25%人使用Twitter,當中接近七成用戶是利用Twitter接收新聞或有關分析。換言之,「國師級」經濟學者在Twitter上的言論是有一定影響力。舉個例,言論出位程度跟薩克斯「有得揮」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在Twitter上就有460萬名追隨者,名副其實是經濟學界KOL!
目前我手上只有現在全美(或全世界)排頭兩名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系教授的數據,雖然數據並不多,更說不上具代表性,但亦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暫時的分析。
首先,並不是所有教授都有Twitter戶口,在約100名教授當中,只有約一半(47名)教授有Twitter賬號,其中年輕(未獲終生教席)、女性和麻省理工(相對哈佛)教授更願意在Twitter上發表言論。年輕教授希望利用社交媒體加強與其他學者的關係不難理解,女性和麻省理工學者在Twitter上更踴躍發言,是否代表他們更希望利用平台增強對社會的影響力?這需要進一步分析他們的推文內容。
我利用一些機器學習的方法分析所有推文(超過3萬條)政治偏向。簡單來說,利用這機器學習的方法,可以推測每條推文是更偏向美國民主黨還是美國共和黨。換言之,這個由0(共和黨)至1(民主黨)的數字可以顯示教授們的政治偏向。
整體來說,在Twitter上較為活躍的經濟學教授大約是政治中立的:如果撇開「轉推」(retweet)、「回應」(reply)和「引用」(quote)等推文,教授們原始推文的政治偏向大約在0.53,只是微微偏向民主黨而已。
不過,在經過一些簡單迴歸分析後,筆者發現女性教授和麻省理工教授的推文是明顯地更為偏向民主黨,前者平均比男性教授推文的偏向高出15個百分點,後者則比哈佛教授平均要高8個百分點。有趣的是,他們的推文獲得轉推和讚好(Like)的機會亦較高。
更「進步」的推文是否代表更有影響力?這些影響力又能否令他們的前途更佳?這些都有待進一步分析。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貨幣危機步步逼近 |
上一篇: | 內房又捱沽 銀行難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