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19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新牛誕生不脛而走 耐心待整固吸美股

8月18日,周四。聯儲局隔晚公布7月議息紀錄,老畢第一個感覺是,主席鮑威爾三星期前那句「在某個時點可考慮放慢加息節奏」並非唔經大腦衝口而出,累得同僚密集式放鷹為老頂補鑊。證諸紀錄內容,不少官員確實對緊縮過度(over-tightening)抱有戒心,惟公開市場委員會仍支持在短期內把政策利率推向足以抑制經濟活動的水平;也就是說,在經濟衰退與通脹失控雙重風險之間,聯儲局暫時未有條件過度關注前者。

呼應鮑公上月在記者會上疑似放鴿那句話,議息紀錄白紙黑字:「隨着貨幣政策立場進一步收緊,決策者在評估多次利率上調對經濟活動及通脹的影響之餘,於某個時點放慢加息步伐可能是恰當的。」閣下認為,這是鴿派言論抑或講咗等如冇講?

炒減息不再一廂情願

受議息紀錄刺激,道指周三早段逾300點跌幅盡數收復且曾微微倒升,但後勁不繼,埋單挫171點,納指跌逾1%。美股似借10年期債息重上2.9厘唞唞氣,並未因議息紀錄確認鮑公三周前的「快語」而過度興奮。值得一問的是,9月加息幅度若由之前兩次會議的75個基點縮回50個基點,那算不算在「某個時點放慢加息節奏」?

聯儲局下月開會前,美國最重要的兩項數據是8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及8月份就業報告。除非通脹再度顯著升溫,又或非農業職位增長/平均時薪熱爆錶,否則加息半厘屬大概率事件。然而,從利率期貨定價可見,市場已不再強烈憧憬聯儲局明年首季減息,說明投資者懂得分辨最鷹時刻已過不等於寬鬆政策重臨。畢竟,議息紀錄中衰退一詞被提及的次數只有兩次,通脹卻出現了108次。

即使股民意識到炒貨幣政策轉向一廂情願,美股依然好像自己識行,許多人眼中的熊市反彈並無結束之象,新牛市誕生之說反而不脛而走。近日不少同文談及美股氣氛大為改善,呂梓毅兄於周三「沿圖論勢」中便提到,標普500指數成份股股價高於50天線比率(中線市寬)已飆至92.45%高位,即逾九成股份企於50天線之上。莫說熊市,中線市寬如此強勁,在牛市升浪中亦屬罕見。

聽聲辨影判斷衝力

曾經聽過一種說法,股市存在某些與物理學相通的現象,比如棒球場上的競賽,經驗豐富的球迷一聽球棒擊球發出的響聲,便能從聲音的清脆度判斷球能飛得多遠。信奉此理論者把這個現象引伸至股市,認為軟弱無力的初升勢頭很難演變成持續上漲的大行情,要聽聲辨影,判斷球能飛得多遠,「市寬衝力」(breadth thrust)是最重要的指標。

說穿了,那只是股市動能、資金流向等元素的其中一種參考,但如果你認同股市是由股票組成的市場(the stock market is a market of stocks),從趨勢角度看,參與升市的股票當然愈多愈好。不過,反映市寬表現的指標有許多種,除了股價高於不同平均線比率外,上升/下跌趨勢線,以至創新高與創新低股份數目對比,都有助觀察動能強弱。老畢早前就提過,紐交所及納斯特上市股份合計,52周新低股份在連續37星期多於52周新高股份後,上星期勢頭終於逆轉,好淡之爭出現了轉捩點。

底氣增強分段吸納

問題是,並非所有人都能單憑擊球聲定奪棒球飛得多遠,股民多半是到了行情大漲後,才抵受不住誘惑入市,一旦遇上正常的超買調整,隨時又入又出不知所措。作為展望後市發展的參考,市寬無疑很有用,但不宜單憑一兩個指標便期望迅速獲利。

造底是一個過程,美股勢頭再勁,也只是持續修補過去半年市場過度悲觀造成的破壞,惟底氣不斷增強卻屬不爭事實。投資者不應因錯過7月升市而逼自己承受太大風險,給點時間讓市場消化整固,耐心地分段吸納,相信是更可取的策略。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