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5日
8月4日,周四。老畢久未與「資衡合一」欄主司徒偉傑交流,司徒兄近期一再通過賭博探討投資,向讀者灌輸勝算、賠率等概念。在下鮮逛賭場,但「鋪草皮」鋪了幾十年,學費總不會白交。
關於勝算與賠率,看過畢非德戰友芒格(Charlie Munger)上世紀末於南加州大學發表的那篇演說後,更是茅塞頓開。不過,道理明白容易,陋習戒掉卻難,戰績跟期望大有出入,不可能成為芒格口中的職業賭徒。
周末當前,不妨輕鬆一點說投資。以往曾多次把賽馬實戰體驗引進trading,值得講的都講過,今天且換換口味,談一些容易被忽略的「數學概念」。
風險要自己衡量
看慣本欄應知,老畢久不久便會提及A Wealth of Common Sense一書作者Ben Carlson。近日有讀者上他的blog,看了幾篇文章後得出印象,Carlson喜歡放眼長線,即使話題是今年搵食艱難,也不忘提醒看官美股過去13年「牛爆廠」,勿因短期挫折而氣餒。他稱股市波動為the price of admission,乃享受長遠可觀回報的入場費,又強調投資策略簡勝煩,重點乃持之以恒,稍遇逆風即轉來轉去,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才適合自己;說到這點,跟司徒兄的見解倒有幾分相像。
作為Carlson的長期讀者,老畢自然基本認同他的投資哲學,惟同時也須看到,這些受歡迎博客都有另一身份,Carlson的正職是註冊投資顧問(Registered Investment Advisor, RIA),雖靠管理費而非佣金賺錢,理論上利益與客戶一致,但食得這行飯,對資產市場有樂觀傾向實屬人之常情,某些領域未必願意說白,特別是風險方面,得靠投資者自己體會和衡量。
就以美股牛足13年為例,Carlson在談論今歲之苦時,與讀者重溫了2009年金融海嘯結束至2021年美股表現,基準採用納斯特指數,發現13年間複合年賺逾20%。
前面提及的那位讀者問我,美股這些年回報如此驕人,即使把去年所賺全數抹掉,也沒什麼好擔心的吧?老畢想了一想後回答,撇開往績不等於未來、港股日股唔係美股等問題不談,投資者應注意百分率上落與真金白銀得失的分別。
舉個例,假設指數在某個時間框架內由1000點漲至8000點。從1000到2000,回報是100%;指數升至3000,本金翻兩番;4000的話,累計賺3倍;8000關拿下,總回報就是700%。大牛市時,所有這些都很美好,惟百分率回報有時會製造錯覺,投資者若粗心大意,往往低估了熊市的殺傷力,聚焦點數或實際金額反而十分清楚。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假設指數從峰值回調50%,那不等於700%累計回報剩下650%,而是8000點唔見4000點,總回報由700%縮至300%。投資者要收復4000點失地回到原來水平,指數得上升一倍。此所以,在〈三五七年的熊市〉一文中,老畢說熊市有兩種方式折磨股民,金錢虧損不在話下,時間損失同樣重要。
正面地想,只要時間夠長,輸了的最終都能贏回,但一來投資從沒有guarantee這回事;更要命的是,錢也許可以失而復得,時間損失了卻永遠找不回。畢竟人生沒多少個十年,在投資路上,資本保留(capital preservation)乃必須考慮的問題,特別在股市估值偏高時,更不宜對未來回報存有太大期望。
不同情景了然於胸
這不代表我不認同Carlson的看法,他之所以列舉「美牛」數據,並非叫人盲目樂觀,而是力求平衡,讓投資者對不同情景(scenarios)都了然於胸,既不會因13年牛市而大安旨意,亦懂得為科網爆煲後「迷失十年」可能重臨作好準備。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他那麼樂觀,視股市波動為享受長遠優異回報的「入場費」。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數據顯示,Carlson效力的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乃全美資產管理規模(AUM)增長第四快的投資顧問機構。他本人或許崇尚簡單,惟公司內部不乏「戰術配置」(tactical allocation)人才,遇上今天一樣的市場環境,客戶若在意保留資本,他不出手解憂,自然有其他人代勞。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新經濟股否極泰來言之尚早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