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日
8月2日,周二。老畢日前提及外滙基金上半年勁蝕逾千四億元時說過,即使風和日麗,年頭估年尾亦極不容易,以今天經濟環境之「詭異」,困惑自然無處不在,這還未計台海局勢劍拔弩張。
美國GDP連續兩季收縮,但從決策者到主流經濟學家,不認同全球最大經濟體已陷入衰退者仍佔多數,市場卻巴不得多個藉口押注聯儲局緊縮節奏放緩,主席鮑威爾一句話炒足三四日。在大西洋彼岸,歐羅區次季GDP按季增長0.7%,遠勝預期,可是從龍頭德國到意、西、希、葡,衰退氣息隔半個地球都能感受得到。這可苦了投資者,該信數據還是信感覺?
企業「悲劇」變喜劇
老畢原先以為,歐美高通脹迫使消費者節衣縮食,零售巨企沃爾瑪兩個月內兩番出現「異象」(股價單日瀉逾一成),再經媒體熱烈炒作,經濟衰退理應成為多數人心目中的基本假設,主要數據尚未確認,連場「悲劇」恐怕已率先在企業層面上演。
實際情況跟在下想像恰好相反,從PMI、房屋銷售到GDP,最近幾周公布的經濟數據愈睇愈眼冤,唔信衰退一件事,增長動力放緩冇花冇假不容否認,驚喜反而來自美企陸續發布的次季業績。
迄上周五,佔標普500指數市值達七成的公司已派成績表,逾半優於分析員估算至少一個標準差,與疫後頂峰相比雖有所不如,但明顯勝過長期平均值。更重要的是,除了營業額歷來首次倒退的Meta Platforms(前稱Facebook)外,蘋果、亞馬遜業績輕鬆跑贏預期,微軟前景展望以至Alphabet廣告收益皆令投資者喜出望外。
展望下半年,決定美股榮辱的因素離不開通脹見頂與否、經濟衰退是否無法避免,以及聯儲局加息收水步伐快慢。三大疑團有待拆解,但最重要的仍是市場對這一切到底反映了多少。
真底抑或假底
今天在本報網站看到一則消息,信貸資料機構環聯發表的「消費者脈搏研究報告」顯示,95%本港消費者表示對目前的通脹率感到憂慮,導致過半數(57%)受訪者回應會改變消費習慣。本地消費物價指數(CPI)6月份按年上升1.8%,以香港通脹相對全球之溫和,市民仍能清楚感受到物價上升壓力;美國同月通脹率高達9.1%,易地而處,當真難以想像怎麼辦。
回過頭看,美國CPI去年5月首次按年突破5%,物價飛升苗頭早現,惟標指遲至今年1月才見頂,足證前瞻性強如股市,對通脹的「嗅覺」也非常遲鈍,後知後覺豈止聯儲局諸公?從1月3日觸頂至6月16日見今年低位,標指下調23%陷入熊市,納指跌幅更達33%,那些從峰值暴瀉八九成的「夢幻股」更不計其數。即使屬於悲觀派,恐怕也得承認許多壞消息已反映在價格之中,這也許解釋了何以過去數周負面經濟消息不斷,美股卻拒絕再跌。屈指一算,標指見頂至今209天,觸底反彈到現在合共46天,投資者最想知道的是,6月16日標指收市3666點到底是真底抑或假底?
踏入第二季時,老畢過早判斷通脹見頂債息掉頭,結果遭到市場懲罰。三四個月後,情況似乎朝着當時的想法推進,數據有待證實,惟大部分資源商品已從高位回落一至兩成,個別跌幅更大,木材便從3月水平瀉逾六成,而美國全國汽油平均價自6月中也跌了16%。現在要看工資、租金等「黏性」較強的環節會否居高不下,本月10日公布的7月份CPI或有端倪可見。然而,從債息走勢,市場及消費者對通脹的預期等指標觀之,與三個月前相比,認同通脹見頂、聯儲局最鷹時刻已過的一方開始佔上風;諷刺的是,「通脹暫時論」如今無人再提,可是押注決策者成功實現軟着陸的資金反而多了。
龍頭發力穩住大盤
老畢早前曾質疑,坊間認為S&P 500大可改稱S&P 5是否在任何市況下皆能成立,惟在關鍵時刻,龍頭主宰大市的作用仍是很明顯的,幾個大隻佬同時發力穩住大盤,要在指數層面推冧美股甚難。市場情緒就是如此奇妙,才兩周前,亞馬遜股價與高位相比回落45%,重返2018年水平,四載升幅盡數蒸發。業績公布後,股價5個交易日累漲一成半。悲觀派口中的盈利衰退並未發生,淡友上半年大獲全勝,且看下半年會否得番個安慰獎。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煤炭業好景 三一增長空間大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