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
伊索寓言裏,村民終於不相信牧羊男孩狼來了的警告,但在現實中,我們其實都喜歡聽狼來了的故事,而且百聽不厭。從聯滙隨時失守,到香港儲備早已被掏空,從美國將阻撓港元跟美元掛鈎,到香港隨時會實施外滙管制,以不同方式包裝的這些驚嚇故事,不脛而走,在傳統和網上傳媒都是收視保證。
這是兩年前我在另一媒體寫的一段,今天依然適用,但要加上一點補充:兩年後的香港,更多的敏感題材「不宜多談」,情緒無處宣洩,唯有轉移目標到一些較安全的話題上。經濟金融的討論分析,屬市場正常運作一部分,尚能維持自由,有關聯滙的各種瘋狂猜測,因此更為普及,恐懼販賣各適其適,總有一個版本可令你心滿意足。
港元正被狙擊嗎?
早前在本欄寫過〈貨幣互換協議陰謀論〉,現時更熱門的話題是,港元持續弱勢,銀行體系總結餘大幅下降。到網上隨便一搜,就是「港元被狂沽」、「聯滙正受狙擊」、「大量走資」之類的一堆標題,色彩鮮艷的字體,加上講者七情上面,點擊率極高,瀏覽人數遠高於傳統媒體,絕非小眾的偏激之見,而是頗有代表性的主流觀感。
在進入幻想世界之前,先講一下現實世界的情況。港元偏弱,主要有兩個原因:一為香港IPO市場水盡鵝飛;二為香港仍未追上美國加息,港元相對不吸引,自然有貶值壓力。港元觸及「弱方兌換保證」,是市場套戥下的自然現象,也是聯滙制度預期之中的運作過程,與所謂被「狙擊」距離甚遠。再者,若果港元被大規模「狙擊」,《華爾街日報》等的外媒必會重點報道,而不是只有一眾意見領袖發放「獨家消息」。
香港利率所以遲遲未追上美國,我有兩個解釋。較簡單的是,銀行體系資金相當充裕(部分源於金融危機後嚴格的風險監管),總結餘仍有下調空間。較複雜的是,聯滙制度中還有外滙基金票據及債券這技術性工具,金管局可以調節其供應速度,減慢香港利率上調,避免在短時間內跟隨聯儲局的緊縮政策。
其實,在中美貿易戰之前,聯儲局貨幣政策正常化之際,港元亦一度偏弱,銀行體系總結餘亦下跌甚多,與今天情況相類似。當時有不少陰謀論流傳,我亦在不同媒體指出其中錯誤。結果,陰謀論還是捲土重來,而且愈講聽眾愈多。講來講去也沒有效果,實在是比愚公移山還要累人,比薛西弗斯還要徒勞。
歸根究柢,不少人對現實世界根本沒有興趣。
代價低廉的自我感覺良好
相比下,幻想世界可謂多采多姿。言論領袖供應的是一個又一個不會破滅的希望,就算繪聲繪影的預測再一次落空,港元沒有急跌,聯滙沒有崩潰,也可輕易地一筆勾銷(當受眾記憶力衰退就更為容易)。畢竟今次港元幸運避過一劫,難保下次災難不會成真!不斷重複循環再用的預言,就如一張不會輸掉而成為廢紙的彩票,可以一直製造美好(亦即恐怖)的想像,期望這個又爆、那個又爆,但求一片混亂大快人心。
另一種自我感覺良好,兩年前未成氣候,今天卻是陰謀論的重要利好因素:就如賣掉了的股票,我們都希望其股價再刷新低,以證明自己選擇正確,不少人不滿現狀移民離開香港,難免也想香港處境在各方面不斷下沉,讓人在異鄉也能感覺暢快。
無論良好感覺源自什麼,有關港元危機論的一個特點,就是供求雙方都沒有行動,一錯再錯也不用付出沉重代價。近日再次唱淡港元的「大鱷」巴斯(Kyle Bass),曾在兩年前設立基金,以200倍槓桿賭聯滙將於一年半內脫鈎,後來港元當然是安然無恙(至少現實世界是如此)。據傳媒報道,其基金因此損失了九成多。這位仁兄以言論攻擊港元的熱情,不比網上一眾意見領袖遜色,但兩者的最大分別在於巴斯至少會坐言起行,以真金白銀(主要是別人的)和聲譽(主要是自己的)與聯滙對賭,亦即有skin in the game(切膚之痛)。
至於香港流行的恐懼販賣活動,則是一邊純粹講,一邊純粹聽,與現實世界沒有什麼關係,就算講的跟結果差天共地,就算聽的願望再一次落空,雙方荷包都不會有明顯收縮。唯一影響大概就是陰謀論有價有市,聽得過癮的要準時交月費,講得興奮的袋袋平安,雖然也是財富轉移,跟巴斯金融領域那種不一樣,有着濃厚的宗教色彩。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能源基金低位回升 購入良機 |
上一篇: | 俄烏戰未止 大宗商品料漲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