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
在火箭發射的時候,當實際航程和計算完全一致,行內術語稱之為「達標」(nominal),火箭當然會帶備額外燃料,在航程出現偏差時更改軌道,所以如果達標,火箭或載具就會多了燃料。另外,因為地球引力不小,所以火箭升空的時候,八成以上的動力都花在離開地球引力之上,因此,到了太空後,原來為了離開地球引力的後備燃料用途就以倍數計。例如,1%的額外燃料在升空前只佔總動力的1%,但離開了地球引力圈之後,這1%就變成了餘下兩成燃料的4%。
謹慎承諾 超額完成
偶然整個太空航程都達標,載具到了目的地之後的燃料是原來規劃的幾倍,就可以大規模延長該載具的任務。例如,去年末升空的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整個行程都達標,幾乎沒有使用任何後備燃料,望遠鏡的預期壽命就由規劃的5年提升至10年以上,相等於同一筆研發經費買了雙倍以上的科研機會。
當然,會出現這個「意外之喜」,亦在乎科研機構的論述。美國太空總署可以在一開始公布韋伯望遠鏡的預期壽命有10年以上,但是若初始行程有誤,就會縮短望遠鏡的預期壽命。這個說法的科技要求其實一模一樣,但是就改變了整個觀感。
以前在美資公司工作,主力服務歐美客戶,行規亦是普遍降低期望。例如某項目有把握做到兩成回報,如果一切順利,可能額外再多一兩成,面對歐美客戶的路演就會說是兩成回報,但有些上調空間。這是因為回報說得太高,到時候完成不了就失了客戶的信任。反而實際回報超出預期,客戶都會很高興。因此「謹慎承諾,超額完成」才會變成職場教條。
然而,到了面對亞洲客戶,承諾太謹慎卻演變為招商障礙。曾在草創時期,某專項基金上報了回報,客戶直接來電詢問為什麼我們的預期回報會特別低。過了幾年才發現,不少同行向亞洲客戶滙報,都是先報了最高回報,再列出各項風險。成熟客戶對這些風險心中有數,算出「真實回報」,其實往往和報給歐美客戶的初始回報差不多。
有了這層文化差異,在處理跨區股票時候就要特別小心。像美股一般流行「謹慎承諾,超額完成」,企業公布的盈利預期都有空間,只要表現平穩就會超過預測。在經濟穩定時,往往高達七八成的企業盈利會超出預期。
低報預期的策略,行內稱之為「堆沙包」,但盈利超出預期的話,新聞報道正面,投資者又證明了自己有眼光,企業高層深信自己策略正確,所以大家都願意參與這個遊戲。
盈利符預期股價照跌
然而,到了經濟疲弱的時候,企業盈利可以萎縮得很快,連堆了沙包的盈利亦滿足不了。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公布的數字有沙包,所以就算企業表現「符預期」,股價也可能會再跌一轉。接下來幾周美股都會陸續公布第二季業績,部分行業已經開始發布各類相關數據。
聯儲局聖路易斯分局最新近的領先GDP指數預期,美國第二季GDP會收縮2%,如果屬實,就是連續第二季負增長。因此,如果次季企業業績大規模遜於預期,就更佐證了美國已經處於衰退之中。屆時聯儲局是否依然加息,就將影響下半年的股巿表現了。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疫後房託新攻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淺談香港與內地指定受益人區別 |
上一篇: | 內地香港股市受制美撤關稅與否 |